1.  > 英语一对一

改革开放30年:英语融入中国人生活


主题:改革开放30年新闻联播

图片说明:2008年6月3日下午3点,李阳带着自己的“疯狂”英语经历来到中山市坦洲中学,与全校师生一起进行了一次“疯狂”英语体验。 图片/CFP

2008年8月8日,奥林匹克圣火点燃。 按照以往看重要新闻的习惯,高厚钰、俞敏洪、方楠、张立勇四人家里都打开了两个电视频道:一个是CCTV,一个是BBC。

30年来,作为中国第一本英语学习杂志的创始人、新东方海外培训的本土老板、牛津高材生、自学英语的布道者,他们将火炬传承下去。

放眼中国,从《FollowMe》、《疯狂英语》到《双语宝贝》,亿万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愿望从未减弱。

30年来,大洋彼岸的语言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英语学习”复兴

“1978年10月,中国第一本英语学习杂志《英语学习》再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高侯说道。

高厚,83岁,北京外国语大学退休教授。 我国第一部汉英词典的编者之一,《英语学习》创始人之一、第四任主编。

“(当时)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北外大学西门原来有一座自制炼钢炉,刚刚拆除,工厂恢复生产,学校恢复教学,高考也恢复了。”考试恢复了中国人学英语,我的感觉是已经荒废了很多年了,各行各业都有学习的干劲。” 高侯回忆道。

这确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环视高侯? 各地,英语已成为此时此刻人们渴望掌握的一门技能。 高厚的情人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 为了给单位人员培训英语,她被领导派回来抢了一名英语老师。 “终于开始认真的科学研究了,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语言是英语,我们国家是第一个接近苏联的,很多科研人员开始学习俄语,中途改成了英语。‘文革’推迟了10年。” ,然后它们基本上就被扔掉了。”

社会上,学习英语的热度也开始悄然兴起。 《英语学习》恢复出版后,发行量迅速达到50万册,几年后飙升至100万册。 1958年该杂志创刊时,创刊发行量仅为2000份,最高发行量也只有15000份左右。

1976年,现任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托尼·塞奇作为交换生来到中国南京大学。 他后来回忆道:“当地人对我们很好奇,盯着我们看,但如果你试图搭讪,他们就会回避——他们认为与外国人交谈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在公交车上,只要他们看到我们等车,就会立即让路让我们上车坐下,然后就冲进去。 在公交车上,中国人会和我们保持距离,虽然公交车这里总是很拥挤,但我们周围5米之内总有空间。”

战斗武器

再版后,当时的《英语学习》主办方继续沿用陈毅的题词,并在第二期重新发表了陈毅1962年对外语师生的演讲。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在致辞中除了感叹自己在法国留学时没有精力学习语言外,还总结了学习外语的意义:“掌握外语外语可以把外国人的长处介绍给中国,提高我们的能力、经济和文化,也可以介绍我们的革命斗争经验。

转载这篇演讲是因为文中的一些提法此时此刻仍然适用: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在学校里可以只说外语不说中文吗? 有些人反对别人说外语,对吗? 学好英语是否就是忽视政治的表现? 努力学习的学生有个人主义吗?

重刊初期,征稿要求为:“革命回忆录、新长征新人物新事件、语音语法词汇文章”。 重新出版一年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英语学习》封底刊登了插曲《柳叶之歌》和高厚译的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 。

对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厚来说,音乐是他一生的爱好。 即使“文革”期间,他也躲在家里偷听古典音乐。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这是第一次发布真正的英文歌曲。 “编辑一开始也不确定,是经过非常仔细的会议和研究后才决定的。”

精心挑选的手稿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当时办杂志有很多顾虑,比如把领导名字印错,担心作者立场不对。我们的忌讳比较多中国人学英语,也担心选的媒体稿件会恶意攻击中国。为了保险起见,尝试出版古典作家的作品。1966年,连这些都做不到,所以不得不停刊。后来据说缺少新闻纸,但更真实的原因是大家都担心犯错误。”

在各个官方媒体上,学英语是阶级斗争所必需的论调也被反复强调。

1978年初,《北京日报》发表了《以革命教师为榜样,努力掌握外语》一文,文中指出:“努力掌握外语这个武器,为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贡献。”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1978年底,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85周年,《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还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毛主席晚年仍每天抽出时间学习英语。 工作人员见他这么努力,就问老人,你都这么大了,还想学外语吗? 毛主席亲切地告诉她,这就是斗争的需要。

选型基准

1978年前后,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学好英语、对中国开放的现实意义,但后来的少数精英已经逐渐感觉到英语是一个选人的标准,是超越老百姓的支柱。

1978年底,改革开放后选派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的52名访问学者在摸黑中离开了北京。 他们最小的32岁,最大的49岁,学期2年。 评选标准有4个:政治、商业、外语、体能。 外语取代出生成为第三个选拔标准,实际上卡住了绝大多数申请者。

临行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房毅亲自会见了他们。 国家科协主席周培源、教育部副部长李奇到机场送行。 美国国际交流署署长约翰·莱因哈特在美国机场迎接了他们。

尽管鲁莽和仓促,但这已经是一个开始。 英国《观察家报》还透露,中国已要求明年向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派遣500多名留学生。 文章称:这些年轻人将充分接触英语。

1978年中国人学英语,在中国,英语也成为重要的选拔指标。 前年12月,恢复高考,并“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内容、统一录取标准”。 最后一项尤其让中国人耳目一新。 1978年高考,英语被列入考试科目——“不计总分,但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很难说这是远见还是无奈之举。 数据显示,1977年高考招生570万人,录取27万人; 1978年高考招生610万人,录取40.2万人。 100分的论文,有数百万人参与,同样分数的也有数十万人。 必须有一个标准,规定哪些人可以录取,哪些人不可以录取。 出生算一,英语成绩也算一。

英语的地位此时已悄然确立。 此后几十年,英语作为选拔标准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无数中国人的个人命运:1983年,初中、高中要求英语; 1984年,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职称英语考试。

时间回到1978年,北京,高厚? 参与编写我国第一部汉英词典完成。 至此,新中国终于有了一本与英语世界交流的参考书。

在江苏江阴小镇,16岁的俞敏洪出现在舞台上。 他参加高考但未及格,英语只考了33分。 俞敏洪的父亲是木匠,母亲是当地生产队队长。 远离北京千里之外,女生产队长依然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在她的坚持下,高考英语考了33分的俞敏洪成为了附近一所中学的代课英语老师。

俞敏洪喜欢背字典,也许高侯的字典他也背过。 第三次复读后,他考入了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 大约又过了10年,俞敏洪出版了一本教人背单词的GRE红皮书,风靡全国,重复了高厚的脚步?

成千上万的人“向我学习”

1982年,凭借在英语教学领域多年的研究,高厚受政府指派前往澳大利亚,编辑和审查当地中文广播节目。

一年后,当他回到中国时,他带回了一些英文书和他从食物和开支中节省下来的2000美元。 这些钱先是换成了外汇券,然后又给家里的儿子换了一台彩电、一台冰箱和一辆自行车。 “当时物资紧缺,这些东西在中国还没有普及。家里有这些东西确实生活很方便,大家都很羡慕。”

物质刺激总是更直接、更有力。

1982年1月5日,《跟我来》(跟我来)在中央电视台开播。 高厚的同事胡文中与英国人凯瑟琳搭档。 外国人的原创教材第一次进入中国,让电视节目少、外国节目少的中国人大开眼界。

在长春,方楠回忆道:“《跟我来》每周二、四、六下午播出,当时节目太少,大家都看。我和奶奶坐在一起看,奇怪的是有些人顶着高鼻子说一些你不懂的事情,这些人穿的、吃的、住的东西都很新奇!

《中国日报》今年称:《跟我来》在中国有1000万观众,与当时中国居民拥有的电视机持平。 此后不久,有消息透露,《跟我学》教科书当时在中国的销量已达3000万册。

高厚回忆道,“也就是说,从1982年开始,《徐国章英语》、《新概念英语》、《疯狂英语》、《华尔街英语》、《双语宝贝》等已在全国各级学校陆续推出。 ,几乎每两年一次,三年后,就会有新的‘魔法’教材。”

与英语热潮相呼应,一些英语能力出色的人在社会各个行业中脱颖而出。 高侯? 邻居的女儿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0年,毕业后,这个女孩凭借流利的英语从数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正大综艺节目。 仅仅9年后,亚洲周刊就授予她“亚洲二十位社会文化领袖”称号。 她的名字叫杨澜。

疯狂英语

时间回到1980年,进入大学后,俞敏洪发现自己虽然英语高考考了93分,但自己却听不懂、说不出来。 入学分班时,五十名学生被分成三个班,他被分到了A班。一个月后,俞敏洪被直接转入C班。C班叫“语调听力障碍班” ”。

这是中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内心深处的痛。 学习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严重脱节。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重复着同样的悲哀——“如果你想使用它,你就必须学英语;如果你不学它,你就不能使用英语。”

一些支持的声音认为,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工具,不再属于某个国家或民族,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世界普及。 为什么不努力学习呢?

还有反对的声音说:在应试教育下的中国,普通学生50%以上的学习精力都投入到了外语上。 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的汉语能力正在恶化。 学英语是好事,但并不意味着一切都需要用英语考。 在中国国家,为什么要把英语放在这么高的位置呢?

英语同步学app人教版三年级_初中英语同步学app人教版_中国人学英语

争论,只停留在口头上。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学好英语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机会。 为了与外界自由交流,一个人必须能够说和写真正的英语。

这个愿望已经被很多人实现了。 1986年,北京中关村,多次出国失败的北大教师俞敏洪站在电线杆前,一手刷着浆糊,上面贴着出国英语培训班的小广告。一是想赚点小钱,改善一下家庭地位。 二十年后的2006年9月7日,新东方(NYSE:EDU)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收盘价为20.88美元。 作为新东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的净资产为2.42亿美元。

大约4年后,在甘肃兰州,兰州大学毕业生李阳创办的“疯狂英语”靠着“教人张着嘴说英语”的新招数,也开始走红。风靡全国大江南北10余年。

作为英语教学领域的先驱,高厚并不迷信这些神奇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虽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确实需要反思。 另一方面,一个人能否学好英语,并不是靠神奇的教科书或者短期培训等外力就能达到的。 关键在于自己的长期坚持。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疯狂状况和英语教育畸形的工业化也吸引了新加坡纪录片导演连佩克(Lian Pek)的镜头。 他曾是BBC和CNN的驻华记者,会说中文,但不认识汉字。 他先后采访了《疯狂英语主持人李阳、退休老人杨靖宇、北京街头警察刘文利、广州小学生李琪琪,试图解释“中国为何如此渴望学英语”,这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通讯工具

内部的反思和外部的质疑从未对英语教育产业化的步伐产生过影响。 其中俞敏洪的身家为2.42亿美元,方楠的身家为1280元,张立勇的身家为23元。

1280元是方楠雅思预科补习班的费用。 方楠是东北人。 1988年,他在小学考试中表现出色,进入当地一所英语特色中学。 2004年,方楠接受新东方学校短期考前辅导,以雅思7.5分的成绩进入牛津大学,并获得英国文化交流协会全额奖学金。

23元是张立勇购买一本托福红宝书的费用。 1999年,清华大学十五食堂厨师张立勇在熟悉了这本词汇书后,托福成绩达到了630分。 2004年,隐藏在炉子和饭勺之间的英语考试高手出版了个人励志自传体《英语大厨》。 同年11月,他调到校行政工作,闲暇时经常受邀英语向人们讲述自己的奋斗史。

改革开放30年,从高侯? 到俞敏洪、方南和张立勇,一代又一代英语使用者的火炬得以传承。 在他们改变命运的同时,学习英语也逐渐回归到原来的面貌,成为一种个人爱好和与世界交流的工具。

2008年8月24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使用的“Exceptional”一词应该翻译为“优秀”或“无与伦比”,高侯? 给电视台打电话讨论; 方楠牛津大学的一位英语朋友提前来到北京,打算先看奥运会,然后去北大学习汉语; 奥林匹克英语是在社区教授的。

此时,纪录片导演林派克已返回新加坡。 他将自己的影片命名为“疯狂英语”(crazy 英语 )。 他说:“这是一部励志的电影,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英语的故事,还有梦想和坚持。你可以将它推向任何你想要实现的目标。坚韧、努力、自信和对梦想的渴望。” ,是创造任何成功的基本品质。”

回顾1978年至今,随着政治权力慢慢退出老百姓的社会生活,游戏规则变化顺序的意识、手中资源的多少、以及改变自己的决心和能力命运已经成为改变每个中国人命运的钥匙。 最关键的因素。 英语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就全国而言,英语作为世界交流工具的普及,使中国与世界变得浑然一体,人类社会的智慧和财富在两者之间自由流动,共同繁衍、更新。 而我们的语言已经成为大洋彼岸的新“英语”。

听写

■描述:张立勇

■身份:《英语名厨》作者

我来自江西甘南,来自一个偏僻的山村,名字有点尴尬——马坑村,常读作莱坑。

我第一次看电视是在1989年,但我没有在家看电视,而是去了邻居家,邻居家要步行十几分钟。 我被一台14英寸孔雀黑白电视包围着,人数为50人。 所以我做梦也没想到,十几年后,我会成为一时被媒体关注的所谓名人或新闻人物。

考上大学是我最大的梦想,但贫困让我的大学梦变得遥不可及。 为了弟弟妹妹能继续上学,为了父母不再向别人借钱借米,为了一家人住上不再漏水的房子,我主动告别了校门在高中第三学期。

1993年,我19岁,跟随一大群农民工来到广州。 没有文凭、没有技术,我在广州找工作时处处遭遇尴尬和痛苦。 我当过一年多的建筑工人,后来在一家外资玩具制造公司做过搬运工和流水线工人,然后担任产品包装部经理。

1995年10月的一天,工厂里突然来了一群外宾。 身穿蓝色西装的翻译熟练地与他们交谈,我的心潮起潮落。 学习英语是一件美妙而有用的事情。 外国友人畅所欲言,为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拿到外国客户的订单、让工厂里的上千名工人能够上班,充当了一座奇妙的“桥梁”。

回到宿舍,我从行李里翻出高中英语课本,试图在床上安静地学习。 同事工作了一整天,疲惫不堪地走进房间,像往常一样关掉灯,然后打起了很大的鼾声。

离开广州后,我去了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北京工作。 1996年6月8日,在叔叔的介绍下,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我到清华大学十五食堂当了一名临时切菜工。

清华园第三教学楼露天平台设有英语角。 1996年10月的一个晚上,我切了一天的菜后没有回宿舍,而是踏上了对我来说非常神圣的土地——英语角。 我缩在角落里,听着别人说话。 英语角的一位组织者走过来和我说话。 当我说出第一句话“你好吗”后,我的脸就红了。

我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但学习地点又成了问题。 我在操场旁边的路灯下看书,不知道被篮球击中了多少次。 冬天,我穿上最好的衣服,剃掉胡子,仔细梳理头发,鼓起勇气走进清华大学的教室。

1999年,我参加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顺利通过。 紧接着我又考了大学英语六级和托福,托福考了630分的好成绩。 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学习英语知识。 我参加成人高考,考入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专业是对外经济、国际贸易。 我还借钱买了电脑,自学了电脑的使用和互联网的操作。

从1996年到2004年,我在炉子前默默地站了8年。 在过去的8年里,我最自豪的不是托福的高分和大学文凭,而是这8年里我从未因为学习而耽误了工作。 成为一名合格的清华厨师并不容易。 每年都需要进行技术评估和服务评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难度并不亚于托福考试。

1999年,不经意间,我暴露了自己的厨师身份。 原来很多人追问我的专业和系别,但我什么也没说。 清华电视台的学生记者得知此事后采访了我。 北京电视台也将摄像头设置在15号食堂的窗口。 节目播出两周后,崇文区的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找我,要请我吃饭,说她的孩子看了我的节目后就不玩电子游戏了。

2004年7月,出版个人励志自传体著作《英语厨房》,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最喜爱的书籍”。

三十多年的感慨,我告诫自己不能停止学习,所以我还在攻读传播学硕士学位。

这几年,我用拿到的奖金,到四川灾区辅导学生英语学习。 我还到西部农村考察,为世界各地大学、中学的青年学生免费演讲近200场。

我决心继续做公益,关注我这样的农民工,关注他们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英语融入中国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就业。 我的目标是激励一亿年轻人,让那些自卑、浮躁中跌倒的年轻人在思想上站起来,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

□1978年

10月,中国第一本英语学习杂志《英语学习》再版。

□1981年

1月14日,国务院颁布《自修出国留学暂行规定》,开辟出国留学途径。

□1983年

此后,所有学过外语的初中生在申请高中时都必须参加外语考试,其成绩将100%计入总成绩。

□1984年

9月中国人学英语,以“录取参考标准”和“占总分10%”逐年进步的英语作为主科正式进入高考。

□1987年

9月,学校启动首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1989年1月,学校开始首次英语六级考试; 考试规模从最初的10万人逐渐扩大到如今的1000万人以上。

□1999

人事部发文要求专业人员晋升职称时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从此在全国范围内采用职称英语考试。

□2001年

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试行草案),将英语课程设置提前至小学三年级。

□2006年

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ydy/95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