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版本繁杂,师资匮乏。 缅甸汉语教学举步维艰
速读促进了缅甸汉语教学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助于促进中缅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缅两国长期睦邻友好关系。 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冰火两重天”的情况……
缅甸华人学生积极参加国务院侨办举办的“中华文化知识大赛”。唐建军供图
2012年9月27日下午,来自缅北地区23家单位的40余名本土汉语教师在缅甸曼德勒福清孔子课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本土汉语教材培训。 这是第三批地方汉语教材培训。
毕业于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缅甸籍汉语教师林明珠介绍了国家汉办为汉语学习者编写的《跟我学汉语》《汉语乐园》《当代汉语》等教材. 网站注解的语言不仅是中文,还有40多种其他语言,缅甸语就是其中之一。 这次的地方课本都是缅文版的中文课本。 在汉语推广过程中,使用国家汉办编写的第二语言教材对很多国家的学习者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缅甸的推广却举步维艰……
过去:学中文不容易
对于很多去缅甸任教的汉语教师来说,在缅甸推广第二语言教材是家常便饭,当地民众对汉语的渴望也非比寻常,但实际得到的反响并不乐观。 这一现象折射出缅甸汉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现状——教材繁杂、教师身份尴尬、身份缺失。 有专家表示,随着中缅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和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国家汉办和侨办加大资金和人力支持的同时,缅华教育更期待社会力量的帮助。
1963年对缅甸华文学校来说是无奈的一年。 缅甸各地华侨华人开办的华文学校、华人公司、华人商店全部“收归国有”。 当时,当地法律只允许开设不超过 19 名学生的补习班。 面对严峻的形势,仍有中文教师依法利用早晚有限的时间为中国学生辅导中国学生。
随后数年,缅甸各地全面禁止华文教育。 此后,直至80年代末,缅甸的汉语教学一直举步维艰。 由于当地中小学不再开设汉语课,这给希望子孙后代继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海外华人带来了困难。 于是,华侨华人不得不借助缅甸法律允许设立宗教学校的规定,继续教授汉语……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缅交往更加频繁。 再加上1988年以后实行的对华友好政策英语教材版本,这一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但缅甸的汉语教学仍然发展迅速。
虽然汉语教学还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在国家教育体系中获得合法地位,但当地政府也放宽了对业余时间教授汉语的学校的政策。 广大华人学习汉语的愿望和一代代海外华人对祖国文化的坚守,使汉语教学在困难重重中保持了生机。 为了平衡在缅甸公立学校的学业,华侨子女只能在早晚和课余时间到华文学校补习。 以曼德勒为例,由于缅甸学校的上课时间为8:00-16:00,中国学校则安排在早上6:00-7:30和16:30-18:00开始上课。 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都要早起晚睡。
现在:民间力量成办学主力军
缅甸的汉语教学虽然广泛开展,但基本上都是由民间力量办的。 只有仰光外国语大学和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的中文专业属于政府。 在缅甸华人社区,华文教育已成为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成功的华人纷纷投资华文教育。 董事会设立的教育中心,如缅甸仰光正友语言商务中心、东方语言商务中心等。 学校为公益性学校,只向学生收取少量学费。 其他费用全部靠董事会的补贴和过年期间父母的筹款。
据外籍教师陈先生介绍,在仰光正友语言商务中心,52%的教师来自缅北的曼德勒、东枝、腊戍、密支那等地。 48%的教师是仰光本地教师。 35%的教师因就业和家庭支持压力从缅北来到仰光工作。 因为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学校教书被当作临时职业。 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工资为每月6万缅元(约合人民币500元),而仰光的消费水平高于昆明,直追北京和上海。 学校的工资显然不足以让教师维持正常的生活。 大多数老师只是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习,以获取第二份薪水。 第二份工资往往高于第一份工资,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学生也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教育。 依赖补习学校的恶性循环,让补习在缅甸大行其道,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导致缅甸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压力过大、效率低下。 教师想提高自身素质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短期规划和长期战略。
正友现有教师中教材版本繁杂,师资匮乏。 缅甸汉语教学举步维艰,65岁以上的有7人,40岁以下的有16人,40岁和65岁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而这恰好是教师经验丰富的年龄段。 年龄结构存在巨大的不合理性。 原因是缅甸政府在1960年代和70年代打压华文教育,也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素质。
近年来,赴华培训缅甸师资的频率有所增加。 部分由国家汉办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 每年有几次会议。 内容丰富,包括教师培训与校长培训、专业培训、教材与教法培训、人才培养等。 投资持续增加,基本免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国际旅费。 学制丰富,有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历教育。 即便如此,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似乎并不高。 究其原因,并不是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而是离职后第一笔工资会被停发,更严重的是第二笔工资也会因离职而产生。 它以失去学生而告终。 如此恶性循环,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近年来,派往缅甸的教师和志愿者人数不断增加,为缅华文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2011年,云南大学派出12名研究生赴仰光、东枝、腊戍等地任教。 华侨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学校也派出教师和志愿者支援当地教学。 通过各种培训和课堂教学竞赛,提高本土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使汉语教学专业化。 同时提供资金,如配置电脑等,改善华文学校的硬件设施,促进华文教学现代化。
期望:先融合,后交流
据云南省侨办统计,缅甸目前约有250万华人,其中约80万人接受华文教育,各类补习班达600多所。 随着中国的日益繁荣,缅甸的华文教育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总体上还是有很多困难,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支持,缺人缺钱,只能靠中国人民的力量从民间。
今年国家汉办大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进程,建设孔子学院、派出教师、组织培训、编写教材等。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 无法解决的教材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中间存在资金不足、人员有限、受制于国情等困难。
省侨办负责人表示:“应鼓励旅缅华人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只有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才能进入社会主流,学习汉语。”才能真正传播开来。” 他们在缅甸是华人,但很多人仍然排斥缅甸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更加脱离缅甸的主流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增加了中文教育的门槛。
该负责人表示:“侨务一贯鼓励侨胞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当地主流。同时,要尊重、理解、支持缅甸华人。在他们长期的生活中,缅甸华人找到了很多适应的地方 根据缅甸的经验,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要重视华侨华人的经历,照顾华侨华人的感受,以华侨华人为纽带,打好为中缅大型交流奠定基础。”
在华文教育中,更要听取华侨华人的建议,真正了解他们的现状和要求,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同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提供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同时,要加大对本土教师的培训力度,编写本土教材,探索适合当地的教学方法。 只有立足当地,才能真正做好缅甸的华文教育工作。 (昆明日报见习记者 顾婷婷)
亲身经历:错位教难
有过在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晓雯,2011年9月来到仰光正友语言商务中心任教,来到这里,她的第一感觉就是在一所中文小学。 95%的学生作为中国人,除了衣着,他们和中国小学生没什么区别。 有的学生课后还用中文交流、玩游戏,这和教欧美学生完全不一样。 但从学习效果来看,尤其是写作方面,与国内学生的水平相去甚远。 毕竟他们是缅甸人。 这里的汉语教学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也不能简单定义为第二语言教学,给教学和教材选择带来困难。
缅甸南北汉语教学存在较大差异。 缅甸北部远离政治中心,华文教育发展空间很大。 大多数中国人来自云南。 整个华人社区基本都能用云南话交流。 缅甸果敢族由汉族组成。 缅甸的民族语言之一。 加之缅北地区中缅贸易发达,对华人的需求量很大。 因此,缅北地区的汉语教学发展较好,学校规模较大,师资水平较高,更接近母语教学。 在缅北一些中小学,甚至非汉语课程也用汉语授课。 教材多为来自大陆的中文教材,选择到中国留学的学生比例比较高。
但在缅甸南部和中部地区,汉语更接近于第二语言教学。 这里的华人主要是广东人和福建人,其中大部分是缅甸人,离政治中心比较近。 汉语教学不像缅北那样广泛。 . 大多数学生出国留学选择英国、日本等国家。 外籍教师陈先生透露,在仰光,中文教育要让位于缅文教育、英语教育,甚至其他职业培训(如电脑培训和各种艺术培训)。 受缅甸只有政府才有办学权的制度限制,家长必须先安排孩子就读缅甸学校,学生才能顺利完成缅甸十年教育,进入大学; 由于就业和养家的压力,家长必须安排学生接受英语教育、日语教育、韩语教育,因为这是进入欧美、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深造和就业的机会,从而获得丰厚的薪水,分担家庭的经济压力。 如果还有时间,家长会安排学生到中文学校就读。 从正优中学的课表可以看出,该校每周三至周日、每天7:00-9:30、16:00-18:30上课,周一、周二休息。 之所以做出如此无奈的安排,是为了全面让位于缅语学校和英语学校。 即便如此,不少学生仍不能保证按时到校,迟到、早退、旷课是“家常便饭”。
在中文学习方面,虽然中国大陆有很多出国留学的机会,国家大力支持,但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在台湾学习和工作的机会非常有限。 而且,学习中文似乎很实惠,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友中学的学生中,有的是因为父母的威胁才来到学校的。 非主流教育的基本属性,让仰光的华文教育非常尴尬。
据正友外籍教师介绍,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均由台湾“教育部”核准发行。 这对于从小学习简体字和汉语拼音的云南大学汉语教师志愿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虽然他们要填繁体字和注音字母,但他们觉得繁体字的教学对学生很有用。 不够大,无法适应中国社会,但短期内,他们没能说服学校改用简体字和汉语拼音教学。
在教材方面,《国语》是台湾当局作为第一语言教育的实用小学教材,而《华语》则是以中文为第二语言的教材或补充教材。 台语教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华文标准化的推进; 其次,它直接影响到中国学生文化认同和制度的形成。
陈老师认为,台文课本之所以在仰光地区乃至缅南地区大行其道,是因为有惯性。 改掉这个习惯不会一蹴而就。 但目前部分家长和学生基本能认识简体字,掌握简体字的规律,部分学生和家长能在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游刃有余,教材的统一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部分高中毕业的学生,将参加台湾“教育部”举办的“高考”,如果通过考试,将有机会到台湾读大学,以及你也将有机会获得台湾当局所谓的“公款”补贴。 有机会找到工作并赚取收入来贴补家庭。 这也是许多缅南华文教育机构一直使用台湾教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家汉办和侨办多次开展第二语言教材推广活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捐赠教材,培训当地教师,希望能为缅甸华文教育选择合适的教材。 目前,一些学校,特别是缅北学校,已经逐渐转向使用国家汉办和侨办编写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教材。 “这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有利于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作为外教多次被派往缅甸汉语教学一线的石老师说。 谈到推广语文教材,她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
关联
中国教育桥头堡的足迹
教育基地一直是青少年华文教育的聚集地。 缅甸的华文教育也不例外。 缅甸华文教育基地,又称中文学校,是青少年最理想的聚集地。 让我们一起数一数1990年代以来在缅甸和云南的华文教育、华文教学之间走过的足迹:
★1997年4月,昆明市侨联举办首届缅华青少年夏令营。 从此,这群夏令营学生不仅组成了“夏令营组织”,聚集了大批年轻人,更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 此后,昆明市侨联连续数年坚持举办此类夏令营。
★自2000年起,国务院侨办先后举办“寻根夏令营”、才艺夏令营、舞蹈夏令营……给青年学子回国参加各种学习的机会,增加兴趣和知识,对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起到积极作用。 迄今为止,已有数千名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夏令营活动。
★自2001年起,国务院侨办先后在仰光、曼德勒、腊戍、东枝等地举办师资培训班,培养外教骨干。 此外,中国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每年都应邀回昆明参加各种培训活动。
★在国务院侨办的支持下,自2001年起,与云南大学合作举办了第一届中文系大专函授班。 中国大学毕业生。 2009年8月,云南师范大学首次举办第四期函授班。
★2008年2月3日,在总领馆和侨办推荐下,福清学校经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正式批准与云南大学合作,成立了缅甸第一所孔子课堂。
★2009年2月28日,为响应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关于“促进当地主流汉语学习”的指示,在总领馆的大力支持下,福清孔子课堂与曼德勒大学中文系合作外国语学、云南中央民族大学留学生举办首届中缅歌唱比赛。
★ 2007年,曾在暨大、华大留学的学子学成归来英语教材版本,组织了“中国高校缅甸留学生校友会”。 其他校友会。
★从2008年开始,缅北中文学校的青年师生还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颁发的全额奖学金,随后赴韵达国际关系学院等高等学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理学学士。
综合的
46所私立学校“合法”
专家坦言:好处显而易见,困境依然存在
据缅甸《七日新闻》近日报道,8月,当局批准46所私立学校合法化,其中包括部分华校。 自该文件签署实施以来,已经过去了八个月。
这一举措主要针对缅甸大量存在的各种私立培训学校。 由于缅甸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教育环境,补习班在缅甸非常受欢迎,学生对其依赖度很高。 很多家长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补习班上,有的甚至住进了寄宿补习班。 整天吃饭、睡觉、学习。 许多华文学校也是私立学校。 官方对民办学校的正式批准,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些华人学校的现状。
1960年代,缅甸政府宣布将华文学校收归国有,全面取缔华文教育。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随着缅甸对外交往,尤其是对华贸易日趋频繁,各种形式的华文补习学校应运而生,但不得不依托寺庙等形式存在,一直没有正式承认。 这些华文学校一般都是本地华侨华人凭着自己的热忱继续办下去,自然也面临不少困难。
记者采访了三位在缅甸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 其中,中国海外文化教育中心缅甸中心主任唐建军认为,这对中国学校有利。 首先,从非法到合法的转变,会给这些学校带来天然的好处,很多工作都能顺利开展。 其次,在获得当局批准后,这些学校可以按照缅甸教育大纲开设缅语课程,让学生不必往返于缅语学校和中文学校之间。 中文学校之间传来了中国学生的好消息。 因为长期以来,缅甸的学生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英语教材版本,每天在几所学校之间来回奔波。 在仰光一所中文学校学习的中国学生陈来来,每天早上7点30分都要到中文学校学习中文。 9点30分,中文学校放学,他的家人马不停蹄地开车来接他,送他去缅甸学校。 下课了,中午下课后,我继续赶往英语学校。 这期间,我在车上吃午饭,在车上换校服。 晚上放学,家里都有家教等着,因为全社会都流行补习班。 白天,正规学校的老师不专心教书,不想家教的学生只好靠补习班。 对于家里没有车的同学来说,来回奔波更是一个难题。 “因此,华文学校不得不相应地安排上课时间,通常是上午和晚上。如果这些课程以后可以在一所学校完成,将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再次英语教材版本,如果申请获得批准当局将解决数十名学生的问题。过去几年,中国学校只能依靠寺庙等半开放形式办学的现状,这是非常关键的。
不过,缅甸曼德勒福清孔子课堂前中方院长施放先生认为,这一条款并不真正适用于中国学校。 为了通过申请,学校必须确保不会以宗教名义开设,并且不会有外教参与。 这客观上给大多数中国学校带来了问题。 缅甸是全民信仰佛教的国家,华人学校大多依托寺庙。 如果条例中的“寺庙”也包括佛教,那么这些学校就会从寺庙中分离出来,这会让很多学校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华文学校都与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许多学校都有来自中国大陆的老师。 这些教师承担了华文学校的一大部分教学任务。 如果不让外教介入,这些中国教师将无法继续教学。 如果申请成功,这些学校将要接受缅甸教育部对教师的规定,比如学历要求:校长必须有博士学位,中学教师必须有硕士学位。 这在仰光等稍微发达的城市并不算太难,但大一些的城市如东枝、腊戍等就达不到要求了。 此外,学校必须在上课时间教授缅甸语,中国学生学习中文的时间势必会受到挤压,这对渴望学习中文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福清孔子课堂现任中方院长也认为,如果这些中国学校申请私立学校,不会维持现状,性质会发生变化。 他们必须按照当地教育部的规定上课,不能教所有中文科目。 教学,并且在自己投资土地和金钱的同时,必须聘请官方认可的教师。 如果你不想做,就不能取消,除非你离开家让别人接手。 因此,很少有人申请纯粹的中文学校,这些中文学校将以目前的形式存在一段时间。 华文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客观上应该在尊重当地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加强与中国的联系,在师资方面争取更多中方支持,更好地弘扬华文。 (昆明日报见习记者 顾婷婷)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ydy/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