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助教 本土与国际视野下的双师混合教学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 全球范围内的COVID-19疫情引发了学术界对本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考。 混合式教学也成为疫情后高等教育界的研究热点。 如何实现中外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混合式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Z大学是一所致力于提高国际教育水平的应用型大学。 本文着眼于2021年至2023年其双语双师国际专业课程的学生评价,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研究,分析对双师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打造智慧学习环境,优化双师分工和角色,完善师生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融入“国际语境”的本土与国际双师混合式教学、“跨文化能力”和“知识建构”的管理模式使所有学生平等享受国际教育资源。
[关键词]本土国际化; 混合式教学; 双师型;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
COVID-19疫情推动了混合式教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大规模普及,促进了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重新掀起了“国内国际化”的研究热潮。 为了使常态化混合式教学更好地应对未来全球形势和教育新趋势,提高地方应用型大学国际化教育水平,本文对Z大学2021年至2021年国际专业课程学生评价进行了评价。以2023年为研究对象。 从本土和国际视角分析双师混合式教学的内涵,评估其教学效果,为双师混合式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提出建议。
一、本土与国际视角下的双师混合教学内涵
本土国际化打破了原有以“跨境流动”为主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1],以“立足本土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高国际化水平和跨境流动性”为特点。 “培养全体学生的文化素养”,双师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从其角度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一)人才培养是双师混合教学的现实目标
本土化国际化使学校学生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Z大学总结疫情期间紧急远程教学的教学经验[2],创建了“国外在线教学、国内线下助教”的“双语双师”混合教学模式,突破空间障碍,使国际教育更容易获得。 造福当地学生。 通过探索本土与国际双师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高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自主性和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沟通能力的专业人士。
(二)师资队伍是双师混合式教学的核心主体
双师教学离不开中外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 依托国外合作院校的优质师资和行业导师资源,构建“引进外援国内”共建机制,打造本土化、国际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引进多名国外合作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和行业导师作为专职教师,带领Z大学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建立远程跨境合作的基层教学组织,实施“帮扶” “外教+助教主导”、中外专业带头人定期会晤、外教集体备课等协作机制,培养打造一支中外深度融合、结构合理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国际化教师团队提供中英文双语专业课程,外籍教师兼具专业技能和行业技术,拥有丰富的在线远程教学经验和混合式教学经验;中方助教团队均拥有双语教学能力和混合式教学 我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助教都是专业教师。
(3)混合式教学是双师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混合式教学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以来,经历了技术应用阶段、技术融合阶段和“互联网+”阶段。 疫情发生以来,混合式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掀起热潮,成为跨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新教育形式。 固特异认为,混合式教学不仅是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混合,而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3]; Picciano认为,混合不仅指面对面教学与远程学习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包括多模态的活动、工具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2]。 本文的混合式教学以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通过在线学习和面授学习完成社会互动与协作,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混合式教学是打造本土与国际双师团队的有效途径。
后疫情时代,推动应用型大学国际化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外师资队伍至关重要。 为了检验本土和国际双师教学的有效性,探讨中外双师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分析双师中助教的角色和作用,本文采用了学生评价数据以2021年至2023年Z大学教务系统为来源。 统计了41门采用混合式教学的国际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数据,评价双师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远程教学和传统面授的教学形式,专业课程分为线上和线下(基于外教教学空间)两个维度。 参照人才培养规划,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理论实践(并重)课程(图1)。
图1:本土与国际双师混合教学专业课程分类
2. 本土和国际视角下的双师混合教学学生评价
Z大学教务处设计的《学生评价问卷》共10题,每题10分,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评分法,总分为100分(该量表已通过信度和有效性测试)。 问卷涵盖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学习支持、学习效果等分量表,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习效果。 由于教务系统一门课程只能绑定一名教师,因此学生评价对象为主要授课教师(即外教)。 该研究编制了41门中外双师课程的学生评价,剔除无效评价后,共有有效问卷1528份。 通过对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至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近三年的教学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外教助教 本土与国际视野下的双师混合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得到以下分析:
(1)基于教学空间和课程类别维度分析双师教学评价数据
根据线上线下课堂不同的教学空间和课程性质(见表1和表2),无论是理论课、实践课还是理论实践课外教助教,线下课堂的学生评价均高于线下课堂的在线课程。 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教学评价分数差异从实践课到理论实践课再到理论课逐渐缩小。 虽然双师教学团队为线上外教配备了中国外教协助线下教学,但面对面双师课堂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更佳。 由此可见,在线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面授课程,尤其是实践性、应用性课程。 现场学习支持、课堂活动组织、小组讨论等在线教学无法很好地实现。 当然,在线教学也有它的优势,在教学灵活性、教学场地的延伸(外教可以拓展课堂场景、利用海外优质资源录制异步教学视频,比如去当地博物馆拍摄沉浸式真实-场景教学视频)和课堂重复。 在线教学可以延伸课堂边界,拓展实践课的教学深度,完成知识技能的社会建构。
表1:双师教学平均成绩(教学场地+教学类型)
表2:双师课程平均分(教学场地+课程性质)
(2)从中文助教角度分析双师型教学评价数据
由于部分课程缺乏对照组,从表3可以看出,专业助教和语言助教在所教课程中的学生评价分数没有太大差异。 在某些课程中,语文助教的分数甚至略高。 这启发我们反思助教在课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助教。 他们的培养方向应该是成为兼具跨文化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教师。 助教除了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外,还需要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与外教共同做好课程建设,为打造“金专业”、“金课程”贡献力量。
表3:双师教学平均分(授课形式+授课类型+助教类型)
(3)同质课程评价数据跟踪分析
经过一轮以上的教学后,部分课程将由相同/不同的主讲教师和助教完成,完成第二轮或以上的同质化教学。 通过对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评价进行跟踪对比分析发现(图2),除一门课程外,所有同质课程的评价成绩在第二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表明经过一轮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会得到优化,学生的教学评价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图2:同班、同老师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
不同的老师教授同一门课程(如图3所示)。 除《品牌设计基础》外,其他课程的评价分数均上升了近两分。 其中,《字体设计1》课程达到了最高评价分数90.28分。
图3:学生对同一班级不同老师的教学评价
虽然由于外教协调等原因,同一班级的第二轮教学由不同的外教和助教担任,但得益于国际化的教学团队、定期的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标准化课程电子档案系统,教学顺利 老师们可以及时在线沟通,提前与中方助教合作,使外教很好地衔接课程,最终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
(4)词频统计
学生评估问卷后提供教师评论(可选)。 根据统计词条和词频,我们发现大部分评论都是正面描述,也有少数负面评论,比如“作业太多”、“其他都还好,就是我不喜欢上网”上课”、“老师对作业的批语很少,有点无法得到及时反馈”等。
经过统计发现,词频最高的两个名词是“作业”(10)和“反馈”(10),评价有正面也有负面,说明学生最重要的环节是课后——课堂作业及反馈评价。 助教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外教作业要求,并注意收集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包括难度、工作量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能否得到及时有用的反馈。 根据条目“英语/双语/非母语”(7),语言能力仍然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之一,需要助教在课堂上予以关注和引导。 值得一提的是,有学生在评论中提到并评价了助教。 可见,助教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双师教学中课程和外教的评价。
(五)双师教学评价结果分析总结
上述对近三年41门双师课程学生评价的数据追踪,更真实地反映了教学效果。 随着疫情期间应急远程教学逐步常态化,面对面教学考核仍占据上风; 实践课程需要增加线下老师现场指导的比例; 助教需要根据教学评价反思教学,提高跨文化教学协调能力以及自身的专业技能; 双师需要注重课后作业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能力。
3.本土与国际视野下的双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质量提升
(一)推动技术教育深度融合,营造本土化、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要想提高双师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营造本土化、国际化的综合情境。 混合式教学需要依托数字教育技术和智慧教育环境,完成同步/异步远程教学、教学现场与远程教学之间的师生互动、线上线下师生互动、人机交互等。 多轮教学实践发现,在教学现场设置全方位、多角度的摄像头或摄影设备,可以实时捕捉在场师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态,可以帮助远程外教的面部表情和神态。教师端了解学生的身份和表达外教助教,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帮助形成即时反馈。 双师型教师需要提高技能和自我效能,以协作创造本地和国际教学环境。
图4:本土与国际双师混合教学管理模式
(二)“双语双素质”,加强本土与国际双素质队伍建设
目前,汉语教师在大部分课程中扮演辅助角色,课堂角色主要集中于语言讲解和组织课堂活动。 课程仍由外教主讲。 但我们需要记住,国际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或“美国化”。 语文助教除了辅助教学外,还应发挥把握课堂意识形态、帮助学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作用。 让国际化从学校开始,立足本地。 结合学生评价,专业助教还没有展现出自己的优势。 要通过外教协助和指导机制,提高助教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未来可以衍生出双师互补、双师模式,比如外教和中教共同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外教侧重于知识和技能,中教侧重于课堂协作和教学。实践能力(双师互补模式); 或双师模式。 各人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双师重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三位一体”构建本土与国际双师混合教学评价体系
结合学生评价数据不难发现,评价量表沿袭了疫情前常态化面授教学使用的量表,并不是专门为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量表。 由于教学形式不断变化,评价体系未能与时俱进,评价数据的准确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未来日益复杂多样的教学场景中,如何科学、准确地进行学生评价,将影响反馈机制、评价机制、教学改革机制等多重机制的正常运转。 师生教学评价应从多维度设置,如在课程评价中增加学生评分和助教评价、助教外教互评、专业带头人和专家讲课及双师评价等。帮助双师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自己的角色。 此外,除了课后评价外教助教,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还需要关注线上线下的实时反馈数据外教助教,共同建立学生电子学习档案,作为学生过程考核的依据。 保留学生电子、实体学习凭证,教学过程数字化,创造教学反馈-反思-改进的迭代效果,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
在未来的本地和国际教学实践中,在线教学很可能继续与面授教学并存。 如何保证双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思考、反复审视的命题。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中外教师需要协作开展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多模式教学资源,同步/异步组织远程教学和面授课程,营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通过建设性或互动性活动完成知识建构,提高国际化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最终使当地学生普遍平等地获得国际教育机会和资源,促进教育机会民主化[4] 。 (作者徐天伦是浙江万里学院中德设计与传播学院研究实习生。本文基金项目: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一般课题“地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专业课程》[2022YGH027];2022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量表研究》[Y202249337])
参考:
[1] 张伟,刘宝存。 本土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 大学教育科学,2017(03):10-17+120。
[2]克雷西·拉彭塔、卢卡·博图里、彼得·古德伊尔、卢尔德·古尔迪亚、玛格丽特·库尔、肖俊红。 正确处理技术、教育学与新三者之间的正常关系:后COVID-19时代高等教育的挑战[J]. 中国远程教育,2022(03):26-41+77。
[3] 冯小英,王瑞雪,吴宜军。 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 远程教育学报,2018,36(03):13-24。
[4] 琳达·哈拉西姆,肖俊红. 协作学习理论与实践——在线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J]. 中国远程教育,2015(08):5-16+79。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ydy/1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