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廖华英教授“云课堂”
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 陈晶晶报道: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期间英语课程思政,新学期将如何呈现?如何开展教学?“云课堂”如何保持学生的参与感?疫情教学形势下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开展?如何创设更有效的课程思政途径?如何用新的育人理念体现对课程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启迪与关怀?这是对一线师生的一种考验和考验,也是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廖华英教授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之一。
抗击疫情,在线学习“不能少”
作为精品在线公开课的负责人,廖老师本学期还承担了线上线下混合实践通识教育课程《中国文化概览》。根据课程考核安排英语课程思政,学生需要完成在线MOOC学习(占比40%)、线下实践作业(占比50%)和课堂表现(占比10%)的任务要求。
为避免疫情可能给学生带来线上学习拥堵的情况,元宵节刚过,她就立即调整教学计划,组织学生提前在中国大学外语慕课平台(UMOOCS)注册课程。截至2月27日,全班44名学员全部提前完成视频、习题、讨论和考试,在线成绩80分以上,获得平台课程证书。在线课程结束后,由于疫情的特殊情况,廖老师开始根据实践过程组织线上讨论和指导,实现本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
激活专业课“思政品味”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和教师责任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华东理工大学廖华英教授“云课堂”,廖老师力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点睛之笔。疫情期间,每周三下午是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期待的在线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每节课,廖老师都会先进行思政课的预热内容。前几节课,她选择播放抗疫歌曲,英语给同学们做报告。在选材的时候,她会充分考虑到英语专业90%的学生都是女生,并选择女性榜样来影响她们,所以她会特别选择《天使妈妈》等公益歌曲。在最近的课堂上,廖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同学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北大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驰援湖北的回信,让同学们认真学习。同样是“90后”甚至“00后”的我们一起学习、讨论、发言。
与往年一样,学生必须完成中国文化英语微视频作品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讲好“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是当下最实际的体验。廖老师让同学们用英语讲述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分享感悟,增强抗击疫情的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作为外国语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廖老师还带领青年教师团队立项省重点教改项目“普通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想政治设计与案例研究”,
“云练习”本来可以更精彩
廖老师在本学期的课堂上特别采用了云管理、云讨论、云实践的模式。为切实加强云端管理,她将44名同学“化整为零”分成9个小组,积极加入各小组的讨论小组,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小组的作品创作。将各组讨论中的共性问题和好的想法发到课程大组进行指导和分享。廖老师认真参与了各组的指导和讨论,并将各组的修改意见发到组内,既督促同学们自律,也让大家互相分享彼此的进步。学生们表现出了非凡的热情。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
实践工作的关键在于选题。廖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关于抗击疫情的英语视频,并在网络平台上展示了历届同学的中国文化英语微视频作品,供同学们选题参考。选题确定后,廖老师将指导各小组进行成员分工、框架设计、脚本编写、资料查询、PPT制作、配音等环节,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个性角色,找到自己对团队的贡献价值。同学们已经开始创作“口号中的‘战斗’”、“可敬的逆行者”等丰富多彩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组长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英语课程思政,并且可以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和长处分配任务,也锻炼了团队领导者的管理和协调能力。此外,每一个作品都是整个小组实践的“结晶”,不仅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也加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欣赏教育和人文情怀。
多方助力打造中国文化“云实践”品牌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创作中国文化微视频,廖老师积极响应“品牌”效应,带领师生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外语视频大赛,讲述中国故事。流行。日前,由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和学校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外文微视频大赛——抗击疫情下的中国故事大赛”外语正在进行中。由于疫情影响英语课程思政,本次大赛依托中国最大的外语慕课平台(UMOOCS)面向全国高校征集作品,优秀作品也将在此平台上展示。本次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的300余支队伍参赛。目前,外国语学院团委正在组织队员们建立比赛QQ群,进行在线咨询、答疑和指导。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体验,廖老师专门组织志愿者与福州慈光留守儿童学校连线,组成“云”团队,引导孩子们讲述这些留守儿童抗疫的故事,从而为参赛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外国语学院学生陈树彤获得“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ydy/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