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育发展应如何面对跨学科、跨学科融合的挑战?
外语教育教学如何高质量发展?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外语学科如何实现跨学科、跨学科融合?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外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转型迫在眉睫。
近日,由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上海翻译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上海高校外语界2021年春节座谈会暨外语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
论坛现场
上海时报教育出版研究中心董事长庄志祥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2021年是非常重要、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站在两个百年的中美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新时代赋予了难得的机遇。历史发展机遇。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发展推动我国高质量外语教育更加有力地支撑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
庄志祥 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已今非昔比40年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发展,需要新思路、新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提出当前应重视外语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
“首先要开展教材开发和评价研究,不能只用国外的外语教材,自己编写的外语教材要把握政治方向,落实根本任务。”另外,在选择语言材料时,不仅可以选择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的材料,还可以使用中文媒体用英语撰写的文字和音视频材料,二是开展教材使用评价研究,找出每套教材的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三是开展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探索各种有效、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四是注重多媒体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有效性。 本研究涉及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课件建设,其中最重要、最需要加强的是课件建设。 ”
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
杨惠中教授最后提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应该以应用为中心,不应将研究目标局限于发表多少篇论文。 相反,应该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产品,让学生能够在漫长的道路上学习英语。 受益于以上。
上海外国语大学戴卫东教授认为,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外语文学学科面临一系列新形势,这对我们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要加强教材建设,特别是在编写、评价、研究三个方面,编写能够适当添加中国元素、融入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质量本土化外语教材。”其次,在新文科背景下,为了顺应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外语教材不仅要具有语言特色,还应融合政治、历史、科学、经济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在丰富专业的基础上,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知识。同样重要的是,有必要加强出版商、教科书编辑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
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突出表现是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向东方转移。 西方体系,特别是在COVID-19时期,可以看出处于某种困境或结构性困境。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版)主编、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庆龙教授认为,中国在从“质量文化”迈向“质量文化”的过程中,一定会强调质量文化。大国走向强国。 这种素质文化就包括外语教育。 ,一切都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应地,大学的职能从原来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转向现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这对外语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版)主编、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庆龙教授
彭庆龙教授给出了几点意见:“一是要培养兼具人文属性和工具理性的新型文科人才。新文科人才的核心素质是专业性、人文底蕴、社会素质和工具性。”特色体现在跨学科素养、基础素养、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培养外语人才的汉语素养和科技素养。新型外语人才要重点关注相邻学科,特别是汉语、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和科学技术。第四,要强调中国的目的。不只是学习外语和文化,还要做到洋材为中用。 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人性化和人类的机械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要正确看待人文社会科学对能源守恒的调节作用,让冰冷的科学技术变得有温度。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云指出,新时代的外语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科的更新和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不断更新,经济社会大学怎么学英语,我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单一学科已经无法解决更多的问题,学科的更新和融合已势在必行,如今大学怎么学英语,人文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外语学科的交叉融合必须承载更多的时代命题和意义。
外语学科如何实现跨学科、跨学科融合? 吴云认为,有三点值得思考:一是当前新科技革命下外语学科如何发展。 外语学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与理科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是外语学科新的历史节点和新使命。 如何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三是如何在全球新格局的前提下实现外语学科国际化,培养适应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人才,实现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上海翻译协会会长魏玉清认为,要培养“T”型人才。 “T”型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广阔的横向视野和深厚的纵向造诣的人才。 “T”型人才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兼顾广度和精准。
上海翻译协会会长、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魏玉清教授
对于“T”型人才的培养,魏玉清教授有一些思考。 ” 第一,“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职业的灵活性。 其次,T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相辅相成。 第三,世界瞬息万变,不确定性增加大学怎么学英语,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现给外语专业带来巨大挑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T型人才的培养是基于综合文科“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努力融合协作、推动创新发展”的理念。 第四,外语专业要实现中外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学怎么学英语,对话沟通,求同存异,思考如何输出T型人才。 从这方面来看,这是明显的必要性。 第五高校外语教育发展应如何面对跨学科、跨学科融合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小语言的一般交际功能并不突出,而更多地表现在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或者在特别发达的语言领域,特别优秀、历史特别悠久、影响特别大的领域。 因此,小语种或许是一个有意义且可行的T型选择。 T型人才的培养不应统一,而应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最后,T型人才的组合应该是有机的而不是东拼西凑的。 ”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欣结合所在区域阐述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7-2035年》提出建设“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其中,四大品牌是指上海服务业、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上海大学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也提出了打造海派文化重大建设和研究中心的目标,外国语学院将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愿景是,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将学院特色发展融入上海城市、融入上海大学总体规划,构建特色鲜明、门类齐全的课程体系围绕上海的红色文化。 二是与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美术馆、鲁迅纪念馆、上海地标建筑、上海名片工程合作打造红色文化翻译实践基地。 三是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打造上海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基地。”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xians/1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