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学习 缅甸为什么那么多姓吴、姓貌的人?
1960年9月基础英语学习 缅甸为什么那么多姓吴、姓貌的人?,毛主席的“小粉丝”吴努再次访华,这次随行的还有缅甸另一位将军奈温,后面跟着一个3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连缅甸歌舞团也随行。
签订中缅边界条约后,吴努随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来到中南海。在中南海观看缅甸歌舞团的演出时,毛泽东忍不住把平时担任他翻译的程瑞生请到身边坐下。
程瑞生刚坐下不久,毛主席就凑到他耳边轻声问道:“缅甸为什么那么多姓吴、姓毛的人?”
程瑞生听到这个问题,先是一愣,随即意识到主席对缅甸人有一个很大的误解。
那么,毛主席到底误解了什么呢?为什么缅甸有那么多姓吴、姓貌的人呢?
1954年11月30日,缅甸领导人吴努首次访华。
访华期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了他。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心和关怀下,吴努逐渐被他们的高尚品德所吸引。访华后,吴努始终没有忘记中国这个似乎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家。
于是,吴努于1956年、1957年又两次访华。久而久之,吴努就成了毛泽东的“忠实粉丝”,不仅模仿毛泽东的行为举止,还“偷偷”模仿毛泽东的服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外交也逐渐被提上日程,毕竟中国要站起来,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有话语权,即便当时中国还没有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但像缅甸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有开展外交交流的机会。
而且,缅甸此前对中国的外交访问也足以表明其态度。
不久,1960年9月,吴努再次对我国进行外交访问。
此次缅方访华,促成我们两国成功签署中缅边界问题协定,这是中国第一份边界条约,充分体现了中缅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和热情交往。
两国顺利签署协议后,吴努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中南海。其间,缅甸歌舞团在台上表演。毛泽东在观看演出时,把曾担任他翻译的程瑞生叫到身边。
程瑞生刚坐下,毛主席就凑到他耳边小声问道:“缅甸为什么那么多姓吴、姓毛的人?”
要知道,毛主席在带领中国众多革命者征服世界的时候,就已经以通晓天文地理而闻名了,如今被这样的问题难住了,他怎么会毫不犹豫地向身边的年轻翻译请教呢?
那我们就得认识一下程瑞生,他还是一个传奇人物,不然他怎么能从那么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毛主席的外交翻译呢?
程瑞生1934年出生于上海的安徽省,16岁报考军事干部学校,当时的他是一个立志报效祖国、当一名军人的好男人。
但由于程瑞生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他并不想成为一名打仗的军人,而是想成为一名能在后方默默工作的技术兵,甚至还报考了空军、海军、坦克、炮兵等部队。
朝鲜战争的爆发,粉碎了程瑞生当技术兵的梦想。当时,国内大势所趋基础英语学习,需要国内的外语干部,尤其是英语干部更是紧缺。于是,曾在外语学校学习过、英语基础较好的程瑞生成了幸运儿,被分配到外语学校学习英语。
一切为了人民。报效国家的方法有很多种,学好英语就是其中一种。于是,进入外国语学校的程瑞生学习十分刻苦,短短两年时间就熟练掌握了英语。
当然,除了努力之外基础英语学习,他的天赋也不容忽视。
1950年,在周恩来的远见下,国家决定培养非一般干部,精通英语程瑞生失去了机会,只能于1952年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实习,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缅语。
对于程瑞生来说,边学习边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又过了两年,程瑞生已经可以毫无障碍地和缅甸人交流了。这也让他成为了大使馆的翻译,实现了自己的外交梦。
这一年,程瑞生刚满20岁。
能凭借天赋和努力在20岁的时候达到这样的境界,足以让很多人羡慕和称赞,包括毛主席。吴努几次来华基础英语学习,总能看到程瑞生作为翻译陪同毛主席。出类拔萃的程瑞生遇到了爱才的毛主席,于是一段佳话就此展开。
毛主席一直记着程瑞生的优秀,因此,吴努来华访问时,毛主席主动询问程瑞生的缅甸姓氏。
在这之前,毛主席就曾和程瑞生讨论过如何学习外语,毕竟程瑞生总能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流利地掌握一门外语,这立刻引起了记忆力惊人、见多识广的毛主席的兴趣。
文学大师毛主席经常为掌握英语发音而苦恼,现在又要学缅甸语,真是头疼。为了提高,毛主席经常和程瑞生讨论这些问题,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这次两人还谈论着这些话题,谁知道毛主席突然问出这样的问题。
听到毛主席的问话,曾在缅甸工作多年的程瑞生立刻明白了,毛主席把缅甸语的音节发音搞混了。程瑞生想了想,向毛主席解释说:
“对于缅甸人来说,他们没有名字和姓氏的概念。很多人其实有名无姓,但名字前会有一个特定的称谓,以表示男女、长幼、尊卑之别。有时为了表示谦虚或尊重,可以省略特定的称谓。”
毛主席饶有兴致地听着程瑞生的讲解,程瑞生见毛主席听得如此入迷,忍不住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缅甸领导人吴努,他的名字其实就叫努,音译后才译成‘努’,在‘努’前面加‘U’,就成了尊称基础英语学习,音译成‘吴努’,这也是很多人误以为他姓吴、名努的原因。”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peixun/1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