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西班牙语翻译。我结婚 10 年才生了一个女儿。她 13 岁时就精通 5 种语言。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441个真实故事
我叫林隆波,从事外交工作6年,从事翻译工作19年,服务过三代国家领导人。
1997年,我被外交部选派到古巴留学,两年后进入外交部工作,在等待调职期间,我认识了我的妻子,我们对她一见钟情。
在驻西班牙大使馆的六年里,我从一开始觉得“很神奇”,到深刻体会到“外交上再小的事也无所谓”,再到在“外交事业”与“家庭牺牲”之间挣扎,最终选择辞职,成为一名专职翻译。
在使馆工作的六年外交生涯将令我终身难忘。我愿借此机会向辛勤耕耘在外交战线的各位领导、同事、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家三口出席使馆春节招待会)
我是江苏江阴人,1977年出生在一个叫硚岐镇的小镇,后来镇乡合并,镇改名为徐霞客镇,我和大旅行家徐霞客是同一个家乡。
镇上的街道都是青砖铺砌,主街的东端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拱桥,叫东木桥。小桥流水,小巷里的房子、黑瓦白墙,小时候的家乡就像一幅江南古镇的水墨画。
我的爷爷是个传统的手艺人,每天早上早起,提着茶壶,到茶馆喝茶听书,然后回家开始一天的木工活,一直忙到晚上,有时晚上还会去镇上的“温汤”洗澡。
我读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由于“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建起了很多新工厂。改革开放后最先发展起来的行业就是轻工业,比如纺织业。我父母上班的工厂是做印染设备的,赶上了那一波发展,效益很好。
整个小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街道由原来的青砖路变成了水泥路,镇外的道路也拓宽成了柏油路。
街道两旁新建了一排五六层高的小楼,看上去十分气派,还建了一家电影院,现在看来规模颇大,当时是全镇的骄傲。
(童年电影院和剧院,建于1980年)
从茶馆里听故事到电影院看电影,从传统到现代化,只用了几年时间,改革开放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我大概只有10岁左右。
我很幸运能在很小的时候见证整个过程。
小学从老四合院搬到了新建的楼房,楼台亭阁,像个花园。另外还增添了许多教具,还开设了各种兴趣小组。我在绘画方面有些天赋。
当时我的心情是那么的幸福,对教室里贴出来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宣传画充满了向往。
爷爷常说要勤奋,他那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对我影响很大。我的父母也很勤奋,有时候半夜醒来,还能看到爸爸开着灯干活的情景。
回想起童年的时光,那些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依然让我激动不已。父母、祖父母为了生活、为了家庭的辛勤劳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候的中国老百姓,普遍都是这样的,为了家人,愿意努力工作,奋斗。
(与妻子和女儿一起旅行)
我的童年真的很幸福,自由快乐地成长着。初中的时候,因为有中考的压力,所以在兴趣爱好上做了一些让步。高中的时候,压力更大我是一名西班牙语翻译。我结婚 10 年才生了一个女儿。她 13 岁时就精通 5 种语言。,整天都在学习,有时候心情很压抑。
当时我们国家外事活动越来越多,外语受到重视,中文和英语一直是我的强项,所以我报考了语言课程。
最终我被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录取。
那时我已经18岁了,已经错过了从零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不断被英语思维所干扰。因为两种语言都是由字母组成,但语法体系却完全不同,而且西班牙语的复杂程度比英语要大得多。
第一年结束时,我几乎张不开嘴,什么都听不懂,第二年还是说不出话来,就像一个重度近视的人努力睁大眼睛却还是看不清楚东西一样,心里很焦虑。
大二结束时,外交部来我们学校招人,派不同语言的学生到不同国家研修,我被选中,派往古巴拉斯维亚斯中央大学攻读拉美研究专业。
(前往古巴前与父母在外交部前合影)
之后的两年我都沉浸在纯正的西班牙语环境中,突然有一天,我懂了。
在此之前,我听电视新闻和广播,听得懂话,但听不懂其中的联系,不明白说话者想表达什么,也不确定他们的立场到底是黑是白。
那一刻之后,我再听他说话的时候,就听懂了他在说什么,原本杂乱无章的话语,在我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就像一只蚕,原本裹着一个茧,我往外看,看得见光,却看不清楚,听得见声音,却听不清楚。突然,我把茧咬破了一个洞,破茧而出,变成了一只蝴蝶。我可以探出头去看外面的世界了。
当时古巴正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经常断水断电,生活必需品短缺,人们不得不靠食物券来获取食物。我们一行8名中国学生,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黑、越来越瘦,其中一人体重减轻了40多公斤。
(在古巴大学校园里)
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我的论文导师40多岁了,夫妻俩都是大学老师,有一次我和同学去她家请教论文,老师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吃饭。
结果,吃饭的时候,她家根本就配不上一套完整的餐具,锅碗瓢盆都是玻璃的、瓷的、塑料的、铝制的,而且都很旧了。
看到老师一脸的尴尬和羞愧,我们两个人心里都很难受。
后来我和同学们去了古巴的一家外汇商店,那里卖的都是进口商品,价格很贵,但我们还是凑了点钱,买了一套餐具送给了老师。
老师抱着我们哭了,是真的昂着头哭了。
当时我就觉得,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真是太伟大了,相对于古巴,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前)
大学里有来自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有欧洲的德国、西班牙,有拉美的墨西哥、哥伦比亚有没有两岁一对一外教,还有北非、阿拉伯国家等等,大部分都是像我一样由政府派来的,所以会互相比较。
在那个年代,我们其实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
每逢周末,其他国家的学生们喝酒、跳舞、看电影,学校活动室里音乐声震天动地。
我们几个人要么在教室里学习,要么在图书馆看书。我们每个人都很努力,甚至和别人聊天时,也是为了练习口语。
这也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心态,大家都在努力完善、发展、进步,与其他国家留学生“人生不只是学习、工作,还要快乐地生活”的心态截然不同。
二十多年后回首,大多数国家都原地踏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有的甚至陷入战乱,国破家亡,令人惋惜;有的国家则走出弯路,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在内乱中走向繁荣。
但真正取得了巨大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只有我们国家。
(女儿7岁时参加《西班牙达人秀》获得“金纽扣奖”)
毕业前,发生了一件对我影响深远、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我们在古巴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愤怒。
一个月后,我们就要作为新生力量加入外交部的队伍了,当时我们的使命感就非常强。
于是我们自己拿着横幅,在学校里游行抗议,但我们觉得很无能为力,只能举着横幅,四处走动有没有两岁一对一外教,喊口号,却做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心情很复杂。
6月中旬,我留学回国,不久后进入外交部工作,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待在使馆被炸事件中遇难烈士家属和受伤同事,烈士父母欲哭无泪的沉重表情,让我终生难忘。
(担任孔子学院多次地区会议同声传译)
随后的几个月,我在北京等待着一个海外任务,没想到在这期间我遇到了我的妻子,说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第一次见面是在电梯里,她很漂亮,给我的感觉很酷,很干净,很整洁。
我的性格比较肤浅,做事也不是很果断,她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两三个月后,我在一家快餐店又碰到了她,没想到在北京这么大的城市,还能再见到她,我怀疑自己眼花了,简直不敢相信。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也认出了我。后来她告诉我,第一次偶然见面,她也对我印象深刻。也许这就是缘分,我们一见钟情。
后来我们约好一起去公园玩,一起看电影,都是很老套的约会方式,那是我从小到大最快乐的时光。
不久,我被派往驻西班牙大使馆常驻工作。
(1999年与夫人游昆明湖)
初到大使馆时,我还是个年轻人,能与国内家喻户晓的大人物面对面交流,感觉像做梦一样。
如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中国举办1990年亚运会和北京成功申办2001年奥运会给予了大力支持。
还参加了一些重要的场合,比如国家领导人或者高官来访,与西班牙王室、高官、社会名流等等见面,我看着使馆里的前辈们,他们的眼睛都闪闪发亮。
随着工作深入,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外交工作绝非光鲜亮丽,日常工作大多很基础、很琐碎。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研究、学习,制定具体计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几位大使的辛勤工作也让我受益匪浅。
“外交无小事”,我们的领导人一直告诫我们。作为外交官,特别是驻外外交官,我们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追踪、放大、评判。
许多平常的琐事里都隐藏着很多深刻的含义,好像有一根小鞭子,时刻鞭策着我们要谨言慎行。
(与萨马兰奇面对面,右边拍照的人是我)
我第一次在比较重要的场合担任翻译,是当时有一群西班牙律师来使馆咨询一个清末遗留问题,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早已解决的问题,但在西班牙方面,却被认为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正好使馆里有国内的专家,我们就请他来解答,虽然不是正式的工作会议,但外交无小事,尤其涉及到历史问题,影响非常大。
驻外人员每两年可以回国探亲一次,那时候网络还没有现在发达,我和妻子的联系方式就是写信,一来一回大概要一个月,我们保存的信件已经堆积成两大摞了。
幸亏后来有了IP电话,就是先拨后转的那种,比国际长途便宜,但还是很贵。她打电话找不到我,我只好给她打电话。那两年我工资几乎都花在打电话上了。
我回国休假的时候跟爱人结婚了有没有两岁一对一外教,为了在一起,她辞去了北京的工作,跟着我去了西班牙。
幸亏当时我和妻子刚刚步入社会,工作时间不长,如果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一定的职位,就不会那么容易做出离开的决定。
(皇马主席弗洛伦蒂诺与前西班牙国家足球队主教练博斯克)
很多外交官的配偶因为要工作,家里又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无法随行,那段时间,大部分外交官都是孤身一人,孤单一人。
在家里只有配偶一人要照顾很多事情,另一半无法在外面帮忙,这样很容易导致两人的关系出现问题。
我有个同事,把工资全部花在打电话上,结果双方不但没聊天,没维持感情,反而吵架,也有很多因为长期分居无法挽回而离婚的。
无论从个人还是家庭角度,外交官们的努力和牺牲只有亲身参与才能体会到。
借此机会,我谨向在外交战线辛勤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真是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2005年,我的任期结束,我回国一段时间,想到如果被派往其他国家,我和妻子就不能在一起了,心里就很难过。
我刚结婚,正处于恋爱中,不想和妻子分开,也不想经历其他同事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我提交了辞职申请。
(我的妻子和女儿)
后来我们回到西班牙,从事不同的工作。
有一天,一个中国朋友来找我,问我是否有时间帮忙,因为他的公司有翻译工作,但找不到人。于是我就去了。
之后找我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能做翻译的人本来就不多,当时中国和西班牙,甚至整个欧盟的关系都很融洽,翻译需求量大增,后来公司那边我也顾不上了。
于是我辞去了工作,只做了大约半年的全职翻译。
2009年,一家西班牙公司到使馆洽谈业务,我作为翻译陪同。时隔四年再次见到使馆的同事,我非常感动,他们见到我也很高兴,仿佛我们一起工作的日子就在昨天。
此后,每当国内一些重要代表团来访需要翻译时,他们都会推荐我,因为他们认识我,亲眼目睹了我的工作能力。
我参加过200多个省部级会议,服务过好几位国家领导人,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我从未想过,我能以个人身份与使馆重建关系,继续服务于外交事业。
(我在同声传译室)
翻译这个职业很适合我的性格,虽然很有挑战性,但我很喜欢。
译者就像一个工匠,可以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进行无休止的打磨,我自称是一个“工匠翻译”。
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我从来不觉得是负担,只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要是有一种药能让我不用吃饭不用睡觉就好了。
每个深夜,看着键盘里流淌出来的一行行句子,感觉自己编织了一块精美的锦缎,很有成就感。
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小时候爷爷和爸爸在灯光下劳作的身影,还有大使们日夜操劳的身影,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两年前,在一次网络会议上,我担任网络同声传译,摄像头里看到了外交部的一位学长,他选中我在大二时去古巴研修。
我印象里他很能干有没有两岁一对一外教,很有朝气,25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么聪明能干,只是现在头发花白,也不再在原单位工作了。
当他发表演讲的时候,我差点哭了。他的声音和语调还是那样,但显得老了一些。我们已经25年没见面了,现在我们又处于不同的位置。我感到非常激动。
(在两国作家交流会上,我为莫言做翻译,他把书送给了我)
结婚第十年,我和妻子生了一个女儿。
我们之前没有孩子,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养育不了孩子,而且如果突然有了孩子,我们担心这会成为我们关系的障碍。
我们两个人是相互选择的,彼此都觉得很契合,也很喜欢对方,我们很珍惜这份缘分。
我女儿现在13岁了,有很好的语言天赋。中文是她的母语,后来又学习了西班牙语和英语。2岁时她就能和外教交流了,于是又安排她学习德语和俄语。现在她可以流利地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切换,而且她乐在其中。
我父母、公公婆婆都在中国,除了疫情,我们每年暑假都会回国呆一个月。
去年我回国的时候,发现我长大的剧院被拆了。我感到有些难过,因为我失去了所有的记忆。但这也是为了迎接更大的发展。我真的很惊讶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
(女儿拉小提琴)
国家能够取得如此大发展,是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奋斗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全社会同心协力,推动各行各业充分发展,一点一滴的积累,带来了质的飞跃,造就了今天的中国。
我感恩自己生在新时代,赶上了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感恩上一辈人的辛勤耕耘,让我能够站在更高、更自由的舞台上。
【口述:林龙波】
【撰文:聪明】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ydy/18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