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河南大学: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背景下,河南大学立足中原,面向世界。它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责任,向世界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窗口,谱写中西文明相互繁荣、互学互鉴的篇章。感人的故事。
“希望通过我的歌声,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发展中的中国”
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河南大学也不例外。师生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热情,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喝彩。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活动中,留学生的热情参与成为一大亮点和特色。他们通过唱红歌、唱红戏,表达了对中国的祝福和热爱,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的独特魅力。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2021年6月5日晚,河南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春歌曲音乐会上,留学生阿贝尔来自莫桑比克的歌手热情演唱了《我爱你中国》,深情地表达了他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生动历程,引起现场观众阵阵欢呼和欢呼。
无独有偶,在河南大学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剧音乐会上,喀麦隆留学生刘变静演唱了豫剧选段。观众不禁感叹,外国人唱中国戏曲,朗朗上口的气息,优美的动作,太“合拍”了!
对于刘辩敬来说,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演唱京剧。 2020年,在中国外文部主办的“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中,河南大学策划评选作品《你知道吗?》 《》从100多个国家的40万余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前50名,成为本次大赛河南省唯一获奖作品。
刘辩靖是《你知道吗?》的作者。 》讲故事的人。他出席颁奖典礼并现场演唱了豫剧《朝阳沟》选段,受到了观众的热烈祝贺。
刘变静,本名Sime Nkemeni Darrin,河南大学材料科学专业研究生。他在开封生活了三年多,从心底里爱上了这座古城。于是,他给自己起了这样一个中文名字,作为对这份独特爱情的注解。
百年名校的文化积淀、千古名城的宋文化都影响着他。他在这座古城、这所学校的生活是充实而精彩的。他追寻黄河的足迹,探索古城的烟火,在文化中行走,在艺术中熏陶,培养敏锐热情的情感,并运用于研究。
更有趣的是,他爱上了中国戏曲。他在这座古城的老巷子里结识了剧团里的师兄们,并通过古戏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他在歌剧的节奏和韵律中感受到了中国人内心的情感;他在每一个字的精炼中找到了古老文化的精神。他毫无保留地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分享从歌剧中获得的快乐,也通过网络与更多的朋友分享。他为中国与世界的对话搭建了一座桥梁,这让他感到特别高兴。
“我希望通过我的眼睛,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学校,看到这座城市,看到黄河;我希望通过我的脚步,为大家走遍这里的每一条巷子,每一个文物古迹;我希望通过我的歌声,让更多人看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朋友们会爱上这里的生活,了解发展中的中国。”这是刘辩靖发自内心的简单愿望。
“我希望剪纸艺术能够走进世界各地大学的课堂。”
今年河南春晚,一群俏皮可爱的“唐宫贵妇”用曼妙的舞步“活活”了唐文化,走红网络;元宵节前夕,他们再次穿越古今,跨越千年。带领观众在穿越文物宝藏的同时,品味一场中华文化盛宴。作为反映北宋风土人情的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就在这些文物之中。
河南大学有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剪”图。
河南大学文物博物馆位于明伦校区博雅路旁,掩映在绿树之中。兰花瓦檐,古色古香。
走进一楼文化主题展厅,数十幅剪纸作品排列有序,浓淡恰当,映入眼帘。
从远处看,这部《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人物远近,跌宕起伏,别有韵味。
仔细观看,全卷分为三个部分:乡村、汴河、集市。有各类人口684人,大小牲畜96头,房屋楼阁122间,各类船只25艘,汽车15辆,轿子8辆。他富有表现力的切割手法、独特的技艺、复杂的工艺让所有参观者惊叹不已、赞叹不已。
这幅历时数月精心剪裁的杰作,出自河南大学知名人物张朝晖之手。该展厅又称“张朝晖剪纸艺术展厅”。
张朝晖是第一位“开封工匠”。其剪纸艺术工作室被河南省教科文卫体联合会授予“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他不仅是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具有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等多重身份。他利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良好平台,将剪纸技艺带入大学课堂,开创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学课堂的先河。他原本是学校的副校长,虽然担任正厅级行政职务,但因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梦想,转向教育教学一线。
他用自己的热爱和坚持剪出了一件件精美的剪纸艺术,并致力于剪纸艺术的推广和传承。
2013年10月2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崔奇回到河南老家的第二天,他和妻子琳达来到河南大学考察并专门参观了“张朝晖剪纸艺术展”。这些精美的剪纸让崔奇着迷。知道崔奇是兔子,张朝辉拿出剪刀,咔嚓几下,一只可爱生动的玉兔就出现在大家面前。张朝晖将这个送给了崔奇作为纪念。
在河南大学,张朝晖关于剪纸文化的讲座深受留学生欢迎。大家纷纷表达了向老师学习的愿望,并私下用自己的剪纸向张朝晖请教。 “没想到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么感兴趣,看来中国剪纸也能在国外扎根了。”面对学生们对剪纸的热情,张朝晖满脸喜悦和自豪地说。他总是用一双巧手、一把剪刀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亲自示范,让学生们在“学、想、做”中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张朝晖的剪纸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他的作品被外国友人带到海外,进入了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和尼克松国家图书馆。他还应中美文化交流协会等组织的邀请赴美国进行文化交流,使剪纸艺术在国外十分流行并受到好评。
二十多年的春秋秋冬,二十多年的拼搏。张朝晖的口袋里总是放着一把剪刀。当灵感来临时,他就可以随时拿起自己喜欢的剪刀剪纸。这已经成为他多年来的习惯。
“我希望有一天,剪纸艺术也能在世界各地的大学里教授《中国教育报》河南大学: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在张朝晖的心中,这样的野心促使他一刻也没有停下来,不断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让中国武术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
刚柔相济,动静相依,伸缩如云流水,绵绵不断……2019年8月,洪浩在希腊爱琴海大学访问期间河南大学武术学院院长带来了精彩的太极拳表演,一举一动都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精髓,赢得了围观师生的阵阵掌声。
时光飞逝,一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自主申报的“太极”项目经审核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委员会。消息传来,河南大学师生十分兴奋。
作为我国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唯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享誉世界的中华文化瑰宝,也是河南大学的文化瑰宝。一张用心血打造的金色名片。
走在古朴典雅的河南大学校园里,铁塔湖畔、绿油油的田野上,随处可见河南师生舞动太极拳的曼妙身影。河南大学已连续17年举办本科生和研究生太极拳比赛,每年都有超过10000名学生参加。带着真诚和爱心,河南大学学子将太极拳带到校外参加国内外比赛,并屡获佳绩。 。太极文化的种子早已在河南师生心中扎根,在河南大学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印记。
如果说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那么我们就可以一睹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极致和神秘魅力。
2020年12月28日,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礼堂里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河南大学与少林寺合作培养国际武术学生签约仪式在此举行。
“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探索,也是河南大学与少林寺优势互补、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 “希望这次合作能够为河南教育工作做出表率,积极传播中华武术精神。核心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河南故事,讲好黄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仪式现场高朋满座,大家都表达了对此次合作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
在世界各地招收普通进修、学士、硕士、博士等汉语授课武术专业国际学生,让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舞台上传递更多中国声音,在与“中外”结合中强化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自信是河南大学和少林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期盼。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让中国武术“活起来”、“流行起来”,是河南大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1年1月18日,河南大学独特的汉语桥武术“云”体验项目吸引了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希腊爱琴海大学的百余名师生齐聚“云”。云” 。
河南大学武术学院的老师通过直播的方式教授“少林拳”、“太极拳”等课程。亲身体验、实时互动,师生相隔千里,却“面对面”、“零距离”接触,“云”武术给学生带来既激烈又真实的精彩体验。此外,在线视频课程《云游少林寺》、《云游陈家沟》让大家足不出户即可欣赏中原美景焦作外教一对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焦作外教一对一,领略中国功夫。
丰富的项目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精彩的课程讲授,都让参与该项目的学生感叹:“‘云’上的武术体验太棒了,我一定会再次参加类似的项目!”
她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如何创造性地继承、创新、发展并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由《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文学院教授李卫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问题之一。
在河南大学,像李卫芳一样骑着中西文化的人还有很多。其中不得不提一位特殊的人。她就是原河南大学外语系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中国美女Shirley吴。
每逢国庆节,吴雪莉都会在自家门前悬挂五星级红旗。这个仪式已经进行了70多年;她常说:“我不是‘外教’,我是中国人,河南大学是我的家”;从“金发碧眼”到“狂发童颜”,她的成长见证了中国的盛世繁华;从“传道授业”到“桃李满园”,她培养了3000多名学员。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300余名佩服和感动。
穿越时光的年轮,仿佛能看到70多年前“土生土长”的美国少女迷人可爱的模样。怀着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当时年仅21岁的Shirley吴跟随她的中国丈夫踏上了中国之旅,来到了中原大地,来到了河南大学,这也开始了她的“传教之路”。并在国外教学”。解决疑惑的人生。
最动人的还是普通的烟花。几十年的相互扶持让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拥有正式的“中国身份”成为吴雪莉的愿望。 1975年,她的美好愿望终于实现了,她欣喜若狂。她终于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她终于彻底融入了这片土地。
作为一名美籍华人,她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除了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之外,她还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这也成为Shirley Wu热衷的事业。
早在建国前后,Shirley Wu就经常为国外报纸和出版社撰写文章。她从西方的角度讲述了自己对古代中国的新奇理解和新鲜感受。伦敦一家出版社曾写信感谢她向众多读者介绍了伟大的东方文明的发源地,揭开了他们心中的一角神秘面纱,并鼓励她创作出更多的杰作。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学里的外籍教师屈指可数。吴雪莉很快就被一家外文出版社看中,邀请她翻译小说《和平年代》。尽管当时吴雪莉的中文能力已经很强,但对于自己从未做过的翻译工作,她仍然没有完全的信心。于是,她找到了原著小说,仔细阅读,潜心研究。最后,深深打动她的故事情节从她的老式打字机中流淌出来,化作一行行优美的英文,流入了许多西方人的心中。 。
随后,吴雪莉出版了英文版《苦菜花》、《英美文学批评史》、《实用英语教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材料45万字,翻译《选编》初稿陈云作品》。
正是因为吴雪莉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种种努力,“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人”成为了她一生的名片。
“我坚信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河南大学办学一百多年,学风代代相传。
在这座教育学术的殿堂里,有许多德高望重的大师学者,他们如星辰般璀璨,传播火种,延续文明,闪耀在这片土地上。程穗英就是其中一位平凡却又耀眼的人。
2014年,程穗英带着浸淫历史数十年的渊博学识亮相“百家讲坛”。或充满激情,或幽默风趣,或发问解惑,程穗英海量引文,信手拈来。他在优雅的谈吐中,谈到了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六大古都。系列讲座播出后,收视率屡创新高,程穗英名声大噪,成为亿万观众喜爱的知名学者。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地地道道”的历史学生,程穗英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来到河南大学任教后,程穗英坚持不懈,于2002年获得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有人说,历史逐渐成为冷门学科。程穗英对此不以为然。他那灼热的眼神时刻流露出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心焦作外教一对一,始终把讲述中国故事、传承文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
他说:“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中的丰富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品格。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充满信念!”
放眼时间坐标轴,这种思考与时代呼声不谋而合。
“只有讲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让人们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焦作外教一对一,热爱它,树立信心。对于古都城市也是如此。只有了解这个城市有什么,只有了解自己的文化合理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才能树立城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程穗英来说,探索古都文化似乎是他执着且痴迷的话题。
2016年至2020年,程穗英多次受邀担任“百家论坛”嘉宾,主讲《黄河古都》《丝绸之路古城》等讲座。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程穗英的《黄河古都》讲解,人们了解了如何将黄河古都的文化符号联系起来,如何理性对待黄河和黄河文明,如何深入挖掘黄河古都的广泛而深远的内涵。黄河文明的深厚密码。
为了追寻梦想,探索丝路文化,2017年,程穗英走访了西安、兰州、西宁、敦煌、吐鲁番、喀什等丝绸之路古城。程穗英通过古城,串联起了丝绸之路的千年历史,讲述了驼铃古道上行走者的故事。
2020年1月,程穗英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故事带到菲律宾中央大学,受到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此次交流旨在探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大学在人文领域的合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只要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程穗英总是热情参与。他温柔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热之心!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ydy/20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