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的故事:刘天肃老师与外教——我和胡可
胡可是我们学校的外教,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中国,我是他的翻译和生活向导。他初到万州,被陌生的大海困住中国妈妈的故事:刘天肃老师与外教——我和胡可,第一个学期几乎天天跟我吵架,非要回国,我耐心劝说,合同不能解约,两年的志愿服务或许会成为他一生的财富。在与我无休止的争吵中,他发现我从来不发脾气,总是真诚地为他想办法。我身上有一种超越文化隔阂的亲情。他是第一个称我为“上帝派来的中国妈妈”的外教。
我为他写了这样一句话:“试着接受中国人吧,他们是如此的好客。”——试着接受中国人吧,他们是如此的好客!胡克把这句话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卧室的墙上,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半途而废。
没想到,这个学艺术史的年轻人,却默默地观察着中国人,感受到了我的关心。我说的“两年的学习,也许就是一生的财富”悄悄地种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终于告诉我,他对研究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做点什么。他想报道中国、当记者的梦想,很快就确立了。
要研究中国文化、报道中国,必须懂中文。我亲自教他中文,每周三次,每次三个小时。他声音嘶哑时,就去吃“金嗓子”。是他执着的追求,激励我继续教下去,是我执着的热情,激励他继续学下去。我还帮他找了一位专业的中文老师,教他中文语法。谁也没有想到,他学得这么快、这么好,两年合同还没结束,就能流利交流了。
语言是通向文化的桥梁,懂中文让他感觉自己像个自由人,中国文化的大门向他打开了。他花了半天时间在街上行走,静静地感受古老文化的气息。
在和平广场附近,他找到一家茶馆,但茶馆已经变了,不再是成都的茶馆(他曾在成都住过两个月),少了一杯茶、一张躺椅的闲适与诗意。但他喜欢青砖墙散发着历史光泽的老巷子,陷入了深邃的思绪中,不知该去向何方。他开玩笑地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改成了“上有天堂,下有和平广场”(他其实会押韵)。
他经常去和平广场观察、思考中国人的生活,在茶馆里仔细聆听麻将声,品味流传千百年的娱乐文化。他喜欢和中国人聊天,问过无数个“为什么”。他有一种本事,不管和谁第一次交谈,对方都不会感到陌生,很乐意回答他的“为什么”。
在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中,胡可朗诵李白《长干行》,吐词清晰,普通话地道和平外教一对一口语,情感丰富,赢得阵阵掌声。
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成为一名记者,我邀请他和我一起到农村老家体验生活,欣赏乡村的美景,了解农民的生活和精神。在宁静的乡村,他体验到了地道的中国文化。与美国那种积极进取的文化相比,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充满诗意!
他靠在门框上和农民们坐着聊天和平外教一对一口语,态度亲切随和。他那悠闲自在的样子还在。他很勤劳,什么都愿意做。我还记得他来我们老家帮忙的时候,背着装着猪腿的篮子(我们都背着),走路很吃力。他真的融入了我们家。
我邀请他参加同事的红白喜事,感受中国风俗文化。他对生孩子吃红鸡蛋、葬礼上唢呐演奏等充满了无限好奇。问他“为什么”时,他若有所思的表情让人难忘。他开始写点什么,寄给了《华盛顿邮报》等刊物。
以汉语为母语的他,再也没提过回国,而是饶有兴致地研读着中国这本大部头的典籍。我看着他忙碌的样子,由衷地希望眼前这个年轻人,将来能够事业有成,梦想成真。
当中文成为我们交流的语言后,我们俩都感觉更亲近了,母子关系也更加成熟。他和我们说话时,要求我们说中文。他不仅学习了中文,而且觉得跟我很亲近。他什么都跟我讲,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坦诚。分手后,他向我倾诉痛苦,放声大哭。等他冷静下来,他说我是唯一知道他分手的第三者。
不知不觉,照顾Hook成了必需。我已经几个小时没见到Hook了,Hook还好吗?我打电话问问。天气很冷,我得提醒他多穿点衣服。被子够暖和吗?下雨了,我提醒他带伞。如果他生病了,我应该带他去医院治疗。如果家里没有瓶装水,我应该换。如果灯坏了,我应该请个电工,等等。类似这样的生活小事每天都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比起自己的儿子,我对他的关心还要多!他呢?他从不拒绝任何事,对我的照顾似乎很放心,把自己当成我的儿子。直到最后半年他才意识到我付出太多,说“我为自己感到羞愧”!我说,我好幸福,养育了这么优秀的儿子!
胡克对我说:“我以后也要帮助别人,就像你帮助我一样。”我就像一个真正的母亲,只用行动暗示,拒绝说教。他很敏感和平外教一对一口语,仔细观察我的每一个意图,深受他的影响。
他非常敬业,热爱学生,从不把自己的课当成所谓的“点缀”,专心撰写口语“主题教材”,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当课达不到预期效果时,他会沮丧不已,虚心向我请教,我鼓励他,与他讨论主题内容和教学方法。
他对学生的关心让很多同事汗颜,对特殊家庭、特殊境遇的学生更是关怀备至,每次听他讲起这些事,我都觉得很欣慰,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楼下有个小餐馆,他周末经常去那里吃饭。由于经济拮据(当时他没有工资,只有组织上一点补贴),老板经常不肯收钱。他和老板很快成了朋友。后来,老板遇到困难,他回赠老板一万元。
回国后不到两个月,胡克就率领美国医疗队赴青海考察,并担任中文翻译。凭借他的努力,在完成青海工作后,他最终成为《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和平外教一对一口语,一篇有关中国的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
后来,我两次被他邀请到北京的家里做客。他陪我参观他最喜欢的四合院、小巷;请我喝西方的“贵妇酒”;帮我整理沙发床,睡前泡一杯热水,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真的让人感动。我觉得他总是刻意逗我开心,各种细微的关怀,都显得简单又贴心。他总是对我说,他欠我太多,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我。
我们经常互发邮件,节假日还会互赠温馨的小礼物,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也会这样……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ydy/17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