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职业学校学生:在职业教育这片广阔的森林里,每一棵树都有价值
2024年6月13日,阿里巴巴主办的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公布,引发舆论轩然大波。在榜单第12位,清华、北大、剑桥、MIT、普林斯顿等名校中,突然出现了一所陌生的学校——江苏涟水中等职业学校。这所职业学校出现在这样的新闻中,显得格外突兀,似乎它本该出现在某项技能竞赛,或是学生不规范实习的新闻报道中。这种直觉符合大多数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固有印象:成绩差、没前途、默默无闻,他们怎么会进入全球数学竞赛的决赛名单?
江平
果然,消息一出,不到一周时间,网络上就掀起了关于江平成绩是否属实的讨论。支持与质疑者各执一词,让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笔者无意参与这场争论,只是想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只质疑中职出身的江平,而不质疑名单上其他名校学生的成绩?
这种差别对待的根源在于两点:第一网络不好 英语,对职校生缺乏了解和刻板印象,职校生被认为是成绩较差的一群学生;第二,如果江萍被认定为天才少女,也意味着教育系统的筛选功能出现了问题。名校的优越感、以文凭评判才华/天赋的信念将动摇。正是这两点,让人们对江萍的成绩充满了怀疑和猜测。所以,本文将借江萍事件,来谈谈大家并不熟悉的职校生。
职校生是指什么人?怎样才能成为职校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为129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为2804万人。全国共有中职学校7085所(不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无论从生源规模还是学校数量来看,中职教育都占据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相当一部分比重。考虑到基数,1298万学生中完全有可能存在一些在某些方面具有天赋和特长的学生。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中考筛选制度失败了。中考选拔的是“均衡的学生”,而不是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即使有些高中有自主招生名额,但自主招生考试往往是根据高考科目来设置的,如果你语文不好、英语不好,即使数学成绩很高也不一定能被录取。在中考1:1职高分流体制下,再加上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高中集中,县域教育优质高中资源不足,一些成绩还不错的农民家庭的孩子更愿意报读校风好的中职学校。汉森和沃罗诺夫2013年发表的《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阻力:城乡学校的比较研究》一文也得出了类似的观察。
在我调查的县级教育中,通常会有一两所优质高中(有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一些普通高中(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可能),一所教学质量不错但收费昂贵的民办高中,以及一两所公办的中职学校。一些成绩一般、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会选择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尽快就业,或者通过职业教育高考进入高职院校(专科)继续深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70%都是农村子弟。所以,把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成绩差画上等号是片面的,还要看具体的地区和学校。江苏作为职业教育大省,不乏优质的中职、高职学校。
职业教育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中职教育相对宽松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非功利性的兴趣学习。虽然中职学校采用与普通高中类似的管理模式网络不好 英语,学生需要上晚自习课,住校学生不能自由离校,但学业要求与以高考为目标的普通高中完全不同。中职学校没有与普通高中相同的考核目标,也不要求毕业生考入985、211或一线,因此学业管理相对宽松。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传统”学校教育之外的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兼职等尝试。
正是这种宽松与自由,让兴趣明确的学生有了发展自己兴趣的机会。比如,蒋萍除了主修服装设计专业,还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学习数学,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试想一下,如果蒋萍考入一所普通高中,要想在高考中取得高分,语数英等多门学科的成绩必须均衡,她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自己的短板,而不是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相比以高考成绩为唯一目标、事事争分夺秒的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给予了蒋萍一定的自由。
但光有自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个“伯乐”,才能不让“千里马”的才华被淹没。蒋萍的老师功不可没,她不仅发现了蒋萍的数学天赋,还愿意在工作之余对她进行培养,鼓励她参加数学竞赛,让蒋萍的数学天赋被更多人看到。
这是难能可贵的。在笔者以往的实地调研中,不少职业学校的老师都抱怨,虽然自己满怀热情来到职业学校,希望教书育人,但现实却让他们心灰意冷,最后往往选择“躺”下去。一方面,不可否认,很多学生基础差,学习纪律性差,这让老师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学校工作任务繁多,特别是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老师要讲专业课、带社团,还要承担学校或学院的宣传、组织等行政工作,还要带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跟进实习、就业。很多职业学校的老师忙得不可开交,怎么能在百忙之中发现一个学生的天赋,耐心地指导他呢?这才是我所说的难能可贵。 有“过剩”才有创新和可能,而当所有人力都已安排到位,这种意外的惊喜就无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024年6月15日,江苏淮安,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大赛初赛全球第12名的江平的母校——江苏涟水中等职业学校。
第一名及其他
毫无疑问,蒋萍有自己的天赋,正如她在报道中提到的那样,“从小就对数学很有感觉”。这种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和培养,让她在这场全球大赛中脱颖而出。然而,当我们只关注舞台上的天才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大多数普通的职校学生。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如果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只注重技能竞赛、荣誉和金牌,我们所提倡的教育价值就是竞争、淘汰、通过跻身前几名来“鞭策”大多数人。但我们都知道,这种所谓的成功是天赋、努力和运气的结合,这种传奇并不属于大多数人。当我们把少数人身上闪耀的光彩视为“应该”和“正常”时,就会让很多无法跻身前几名的学生感到“缺乏”和“自卑”。这种筛选和精英主义不应该出现在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中,因为职业教育注重实干和技能,技能是多种多样的。技能不应该只由一次考试、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或一次比赛的结果来决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操作能力等“硬”技能,也包括解决问题的精神、不怕失败的韧劲等“软”技能。 这一“技能观”也与国家推崇的“工匠精神”相契合: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理念。工匠精神不应被简单化为选拔、淘汰和少数人的传奇。
因此,我们需要问:那些无法进入技能大赛和数学大赛名单的职校学生,是否同样值得关注?在我看来,职业教育绝不是少数天才的天下,职校学生也不都是江平。大多数职校学生只是普通人,他们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这些技能最好是被劳动力市场和社会认可的,能够带来就业机会。因此,除了关注那些尖子生,我们还应该思考,当前的职业教育和社会,能否提供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帮助大多数职校学生获得技能培训、技能认证、就业机会和社会认可。当我们把目光从一棵树转向整片森林时,我们既能看到全貌,又感到路还很长。
机会和被关注
为了让无数“蒋平”被看见,不让他们因为职校生的身份而被忽视、被歧视、被埋没网络不好 英语,需要给他们更多被“看见”的机会。比如阿里巴巴已经举办了六届全球数学大赛,不设报名门槛的特点给了很多人脱颖而出的机会:如果只允许本科以上学历参赛,那么广大高中生(包括中职和普通高中生)和高职院校学生将被排除在外;如果只允许在校生参赛,那么在职人员就无法参赛。
对于很多职校生来说,制度壁垒并不陌生。比如中考时,因为不是本地户籍,只能以较高的分数进入高中,而不得不在中职就读,这在深圳、上海尤为明显。再比如参加公务员考试、编制考试,因为是职校生的身份,连报考资格都没有。在这个文凭至上、学历膨胀的时代,大量职校生似乎别无选择,只能“专升本”获得更多同台竞技的机会,不得不为学历焦虑地“打滚”。这是很多中职、高职学生面临的处境和现状,值得我们深思。
结论
江平的入选,以及网上围绕她的讨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审视职业教育的机会。这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真正把职校生和职业教育置于舆论的镜头之下。我们看到了对职校生的“误解”“歧视”“怀疑”看职业学校学生:在职业教育这片广阔的森林里,每一棵树都有价值,也看到了“理解”“善意”。
本文除了关注江萍,也希望看到她身后的广大职校生,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处境。关注这位闪耀的才女,符合我们一贯对尖子生、精英的关注网络不好 英语,但职业教育应该打破应试主义,发掘学生的潜能,给予他们超越普通文凭教育的多重自我实现和技能成长的可能性。职业教育就像一片广阔的森林,每一棵树都有它的成长轨迹和价值,每一位职校生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和培育。江萍的故事无疑是闪耀的,但更重要的是,她的成功让我们意识到,还有许多“隐藏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fudao/1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