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英语一对一辅导

看完这些语言题,我突然发现我已经不能说话了。


对于语言学来说语言学英语,如果你还认为研究者可以掌握几种外语或者方言,那你就太年轻了,太简单了。 事实上,就现代普通话而言,已经存在无数让人抓狂的现象和问题。

最经典的有“王冕的父亲去世了”、无数量词的使用、不同词汇中“尔”音的不同位置、“把”和“是”词结构的不同使用方式……

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_语言学英语_英语语言学考研

例如,“想你/非常想你”和“想你/非常想你”之间有什么区别? 他们的发音一样吗?

“突然”和“突然”,“经常”和“经常”,“巧合”和“恰好”,这对词看似意思相同,但词性和用法却截然不同(虽然小北发现检查后也经常犯语法错误)。

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冷水/热水”而不是“冷鱼/热鱼”?

我们最常用的词“也”是不是被误解了? 它的具体功能是什么?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师班上,陆建明老师在近期的文科论坛讲座中介绍了语言的重要性以及语言研究的兴趣,并对上述问题也做了详细的解答。

01

“我很想你”和“我很想你”,你念对了吗?

有留学生问,“I miss you so much”都是高声调,我该如何改变声调? 听中国学生说话,有的读成“半上阳平上声”; 有的读为“阳平阳平上声”。 我应该如何改变语气? 有模式吗?

如果学生看到这些音感到困惑,可以查阅赵元任先生提出的“五度记谱法”。 五度记谱法代表语言的音调变化,1 是最低的,5 是最高的。 在普通话中,第一声至第四声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和曲声[51]。

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_英语语言学考研_语言学英语

大家应该知道,三声变调的一般规律是:

第一种情况:上声+阴平/阳平/去声【例:小车时麦】

这时需要将声调改为:半上[21]+阴平/阳平/去声

第二种情况:上调+上调【例如:小狗勇敢的伞】

这时需要将声调改为:阳平[35]+上声

但如果三个上声字在一起,声调变化就会比较复杂,这与内部的层次结构有关。 如果是1+2结构,例如:“好-伞,非常-勇”,由于中上声字“于/勇”先变成阳平,所以第一个上声字变成半上声[21] 。 现在:

好[214]-雨[214]伞[214] → 好[21]-雨[35]伞[214]

非常[214]-勇敢[214]敢[214] → 非常[21]-勇敢[35]敢[214]

如果是2+1结构,例如:“展览-展馆,也许-那里”,那么第一个升字“展/夜”就变成阳平,即:

展览[214]展览[214]-展馆[214] → 展览[35]展览[35]-展馆[214]

是[214]许[214]-你[214]→也是[35]许[35]-你[214]

中间的“兰/旭”字读作阳平。 我想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就不用再说了。

然后我们回到“我非常想你”,可以理解为“好+想你”[状语和中心短语的肯定结构],或者“很好想你”[动宾关系]。 这是不同的。 的组合,产生两种说法/思维方式。

02

“我们昨晚去卡拉OK了”?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错误的句子呢?

“网”、“都”、“唯”背后的细微差别

目前,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敬”既等同于范围副词“都”,又等同于范围副词“之”。

给出的例子有:

(1) 该地区全是稻田。

【=这个地区都是稻田。 】

(2) 她太忙了,以至于忘记了时间。

[=她只是在说话,忘记了时间。 】

此外,还有留​​学生问:范围副词“net”相当于“du”或“only”吗? 什么原因?

根据字典,外国学生在错误句子中使用“net”一词:

(1) 昨晚我们去卡拉OK了。 ×【应该用“都”】

(2) 那时我口袋里只剩下十块钱了。 ×【应使用“仅”】

“都”是表示概括的范围副词,“仅”是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 副词“net”实际上与范围副词“du”不同,也与范围副词“only”不同。 “纯粹”有其独特的含义。

语言学英语_英语语言学考研_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副词“net”与“du”和“only”都不同,它不表示范围。 “精”本身就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就是单纯,没有别的意思,强调单一。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示例 (1) 和 (2)

(1) 该地区全是稻田。

(2) 她太忙了,以至于忘记了时间。

它们都可以用“简单而不是别的”和“单一”来解释。 马震教授的《现代汉语虚词二十讲》对此有明确的解释。

03

“突然”和“突然”都愚蠢地不清楚。

在日常语言中,我们似乎经常互换使用这两个词,并且这两个词具有相似的含义。 很多外国学生认为这两个词都是副词,甚至一些中国老师也认为它们只是风格和颜色不同。 但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的。 它们的用法有很大不同。

让我们仔细看看它们各自的用途。

英语语言学考研_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_语言学英语

这件事发生得非常突然。 (谓词中心)

众人顿时感觉。 (目的)

大雨来得突然。 (补充)

类似的词还有很多:

英语语言学考研_语言学英语_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它们的用法明显不同,分属不同的词类:“突然”是形容词,“突然”是副词(也就是说“突然”只能用作副词) 。

事实上,即使用作状语,它们也有细微的差别。 下列句子中的“突然”不能用“突然”代替:

注意,当你走到舞台中央时,你必须突然转身! (突然×)

04

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冷水/热水”?

而不是说“冷鱼/热鱼”?

形容词的作用是修饰名词并充当名词的定语,只要它们的含义相匹配即可。 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所有语言似乎都是如此。 但不同语言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和英语有差异,请参见:

语言学英语_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_英语语言学考研

为什么不能用“凉鱼”、“冷汗”呢? 如何解释名词形容词修饰的正确性?

这需要也只能从认知的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象似原理的距离准则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在某种程度上,语言现象反映了我们客观生活中的现象。 水和米之类的东西在生活中总是与“热和冷”联系在一起,所以修饰“水”时“冷/热”不需要加“的”。 有时加“的”以强调。 然而,在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只有少数达官贵人能吃到鱼和肉,而普通老百姓只能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吃鱼。 这意味着鱼和肉以及“冷和热”并不经常在一起,所以体现在语言上,修饰时必须在“鱼/肉”后面加上“冷/热”。 虽然近几十年来我们已经可以随时吃到鱼和肉了,但是语言的变化却没有那么快。

那么为什么“冷汗”就不能说是“冷汗”呢? 那是因为“冷汗”已经成为一个词,而不是一个句法结构。

05

为什么“苍蝇左边的钉子”很奇怪?

让我们看一下以下几组示例:

(1)书在剪刀的右边√

剪刀在书的左边 ×

(2) 书在桌子左边√

表格在书的右边 ×

(3) 苍蝇在指甲的右侧√

钉子在苍蝇的左边×

这是为什么? 如何解释? 这还得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

其实,这与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结构模型有关。

要知道,人们在表明、认定客观事物的地位时,往往是通过与另外一个可以作为依托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进行解释的。 这就是“事物支持”的认知模型。

语言学英语_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_英语语言学考研

在这种“物为支撑”的认知模型中,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规则。 具体是:

首先,在静态条件下,两个大小相似的物体可以互相充当“支撑”。 例如,示例(1)中的“书”和“剪刀”可以互为背景。

其次,在静态状态下,如果两个物体之间的尺寸有明显差异,一般以较大的物体作为靠背。 例如,例(2)中的“书”和“表”必须有表支持。

第三,固定的东西总是为活动的东西做支撑。 以例(3)中的“钉子”和“飞翔”为例。 苍蝇是可动的东西,所以总是用钉子作为支撑。

Q:如果把“fly”改成“gecko”会怎样?

A:虽然壁虎比指甲大,但如果你说“指甲在壁虎的右侧”,可能还是不行。 因为壁虎是可以移动的东西。

06

如何使用“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下面两组例子:

(1)他去哪儿了? √

他去哪了? √

(2) 谁去了广州? √

谁去广州了? ×

为什么最后一句话是错误的?

要回答和解释上述现象,我们首先要了解这样一种语法分析方法,称为“语义定向分析”。

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_语言学英语_英语语言学考研

语义倾向分析的本质是探究句子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个词或成分有最直接的语义联系,以及语义联系是否有特殊要求。 通过这样的探究来解释某些语法现象。 参见示例:

(3) 他高兴地炒了一盘花生。

【“西子子”指的是“他”】

(4) 他早早就炒了一盘花生米。

【“早早”指的是“爆炸”】

(5) 他把一盘花生炸得酥脆。

【“脆”指的是“花生”】

英语语言学考研_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_语言学英语

(6) 全部剪掉【补码指向接收者】

b. 厌剪【补指代理】

C。 说白了就是砍了【补数指向工具】

d. 赶紧剪掉【补充点行为】

e. 截断【补码可以有多个方向】

可见,对于同一个句法成分,它与哪个词或句法成分有直接的语义联系并不完全相同。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语义倾向分析,让我们回顾一下副词“ultimately”的使用示例(1)和(2)

(1)他去哪儿了?

(2) 谁去了广州?

为什么例(1)中的“finally”可以移到主语后面,说成“他去哪儿了?”,而例(2)中却不能呢?

事实证明,这与“最终”的语义取向特征有关:

1)表达疑问语气的副词“到底”只能指向特定的疑问形式,如疑问代词和“X或Y”、“V没有/没有V”等疑问形式。

2)表示调查的副词“最终”只能指后(或“指”),即它所指的具体问题形式必须位于其后,而不能位于其前。

由此,我们可以解释前两个例子中的语言现象:

例(1)中,“Where on Earth did he go?”,将“Where on Earth”改为主语,说“Where on Earth did he go?”,则具体问题形式“where”接在“after”之后全部”。 这符合“最终”的语义取向特征,因此可以成立。

例(2)中,“谁去了广州?”,“谁去了广州?” 改为“谁去了广州?”,因此具体问题形式“谁”位于“毕竟”之前。 这不符合“究竟”的语义取向特征,所以不能成立语言学英语,也不能说。

07

我们经常用“也”,你是不是理解错了?

我介绍一下马震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并列复杂句中“也”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它发挥什么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中文系领导请马震教授开设专题课程《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这是一门新课程,马教授当然要认真准备,阅读现有的虚词文献。

在阅读过程中,她发现当时几乎所有的词典、虚词书籍以及《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也”出现在并列复句、进行复句、过渡复句、条件复句等复杂句中。复合句、假设复合句等,分别表示并列关系、进行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 例如:

(1) 那年他上大学了,我也上大学了。 [并列]

(2)他不仅懂英语,还懂俄语。 [进步]

(3)虽然年纪小,但仍做着大人一样的工作。 [转折点]

(4)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按时完成任务。 [健康)状况]

(5) 即使下大雪,我们也会去。 [假设]

副词“也”用在不同的复杂句子中真的能表达这么多不同的语法意义吗? 马震教授对此表示怀疑。 如果有疑问,就必须去调查。

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_英语语言学考研_语言学英语

陆建明教授、马震教授

于是她收集了大量的各种用“也”的复杂句子。 她首先分析了平行复杂句子中的“ye”一词。

她在语料库中使用“ye”选择了这个平行复杂句子:

(1) 他吃了一个苹果,我也吃了一个苹果。

为了证实她的怀疑,她将此示例与以下示例(2)进行了比较,其中删除了“也”一词:

(1) 他吃了一个苹果,我也吃了一个苹果。

(2) 他吃了一个苹果,我也吃了一个苹果。

例(2)和例(1)均被学术界公认为平行复句。 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例(1)使用了“ye”是并列复句,例(2)没有使用“ye”也被认为是并列复句。 这是一个并列复合句。

这是因为示例(1)和(2)都与“他吃了一个苹果”和“我吃了一个苹果”这两件事并列。 由此可见,一个复合句是否为并列复合句并不取决于是否使用副词“ye”。

那么例(1)中的“ye”的作用是什么? 她仔细对比分析了两个并列复杂句在表达上的差异。 发现确实有区别。 有什么不同?

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例(2)没有使用副词“ye”,而是客观地将“he ate an apple”和“I ate an apple”两件事并列在一起。 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 意义。

然而,例(1)中使用“ye”,除了将“He ate an apple”和“I ate an apple”两件事并置之外,显然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强调后者(I ate an apple)苹果)与前者类似(他吃了一个苹果)。

她初步得出“也”是相似的意思语言学英语,但她想:“也”有没有可能起到“增强平行关系”的作用呢? 她决定进一步验证——确认“相似性”,证伪“平行关系”。

验证一:如果并列复合句的两个分句描述的是完全相似的两个事物或两种情况语言学英语,可以用“ye”吗? 例如下面的复合句:

(3) 约翰是美国人,彼得是德国人。

(4) 妹妹在哭,弟弟在笑。

经核实,前后无相似之处,句中不得使用副词“也”。 我们从不说:

(3') 约翰是美国人,彼得也是德国人。 (×)

(4') 我姐姐在哭,我哥哥也在笑。 (×)

这再次说明,副词“也”在并列复杂句中并没有起到“增强并列关系”的作用,而其实际功能只是“表示相似”。

验证2:如果提到的两件事或两种情况相似,是否必须用“也”? 验证表明,是否使用“也”取决于上下文以及是否有必要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请参见例(5)和例(6):

(5) 父亲:你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

儿子:我姐姐得了60分,而我只得了63分。

(6) 父亲:你考试考得好吗?

儿子:我姐姐只考了60分,我只考了63分。

就例(5)和(6)中答案的基本内容而言,所提到的两种情况是相同的,都是“我姐姐只考了60分”和“我只考了63分”。 ”。

但例(5)问:“你得了多少分?” 这个语境决定了答案不需要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如实陈述两个人的分数就足够了,所以不用“也”,也不宜用“也”。

例(6)问:“你考试考得好吗?” 这种语境决定了答案需要用“是”来表达相似,强调两者相似——“我”和“姐姐”都考得很好。 不太好,因为他们只有六十分左右。

可见,并列复合句中是否使用“也”的关键在于前后是否存在相似关系,以及是否需要强调相似性。

马震教授用同样的比较分析方法,一一分析了“也”在其他类型复杂句中的实际作用。 无一例外,他们都只是指“相似”。

进而,她从理论角度提出了这样一个虚词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在虚词研究中,重要的是不要归属于虚词所在句式的语法意义。到功能词。

(马震:《说也》,《中国语言》1982年第4期)

08

语言是一种资源

通过上面的例子,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语言研究的乐趣。

那么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 我们如何理解语言?

首先,从语言表达上来说,语言分为口语、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 口语,即口语,是语言最基本的形式; 书面语言,即以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在世界语言中仍占少数; 肢体语言主要是指听障人士使用的手语。

其次,从语言的本体论性质来看,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复杂符号系统。 词语是语言符号的符号,可以克服口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第三,关于语言的功能,过去的理解是“三句老话”: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2、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3、语言是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人们对语言有了新的、重要的理解。 主要有两个:

首先,从语言的本体论性质来看,语言实际上有两种类型。 除了我们听到和看到的语言之外,人类的大脑和心灵中也存在着语言。 因此,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其次,从语言的功能来看,语言已经成为一种资源,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对于个人、对于国家、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语言政策非常重要。 另外,现在语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语言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 语言在扶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_英语语言学考研_语言学英语

由于我们现在处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国家的语言能力和获取各方面信息的能力(国防、经济、科技等),信息资源的储备、利用和保护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呈正相关。 任何国际交流、谈判,以及国际利益的追求和维护,都需要语言能力的支持。

语言是如此重要,所以语言的学习是极其必要的。 语言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有四个:

首先,全面考察和描述语言情境(包括共时和历时),解决“这是什么?”的问题。

其次,对语言中的各种现象给予尽可能合理、科学的解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三是服务语言应用。 要知道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应用。 语言研究也不例外。

第四,构建语言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研究语言不如研究文学有趣。 我原本也是这么想的。 当我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时,我选择了文学。 但后来我转向语言研究,以满足国家对文科研究人员的需求。

我进入中文专业看完这些语言题,我突然发现我已经不能说话了。,毕业后留校任教。 我当时从事现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至今仍在做研究。 然而,进入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后,我逐渐意识到,研究文学很有趣的同时,研究语言也很有趣。 而且我认为语言研究还有另一种乐趣。

任何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寻求未知,都是探索和创新。 当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新的事实时,当我们用详细的客观事实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来修正甚至完全纠正之前的说法时,当我们提出新的更具解释性的分析理论和方法时,你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努力之后的收获,你会觉得做研究真的很有趣。 是不是?

本次讲座全文PPT可通过以下链接下载:

云盘链接:

密码:2jpf

##20220118

本期活动

您认为现代汉语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欢迎在留言区聊聊。 本期小北将选出2位幸运读者赠送《四海文心》主题书。

语言学英语_英语语言学考研_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答案

近距离感受中文系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风范。

点击书籍封面可直接购买书籍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fudao/145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