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教授吴雪莉安葬于开封,她儿子评价说: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很了不起。
大象报记者 王舒
4月7日凌晨4点,96岁的美籍华裔教授吴学礼在开封逝世,告别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
作为中国首批外教,吴雪莉一生致力于教学科研,加入中国国籍后,尽管儿女都在异国他乡,她仍坚持留在河南大学所在地开封。吴雪莉离世的悲痛消息传出后,无数师生在网络上悼念、纪念这位“洋面孔、中国心”的教授。在吴雪莉儿女眼中,吴雪莉“一生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实在了不起”。
“她做了她想做的事,这真的很了不起。”
河南大学老师高继海见证了吴老师生命的最后时刻。
作为吴雪莉的学生,高继海4月6日下午16点20分在ICU见到了吴雪莉,陪同他的还有吴雪莉的孙子黄峰、同为吴雪莉学生的关和峰开封外教一对一,以及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肖燕、院长杨朝军。当时医生告知吴雪莉器官衰竭,黄峰便联系了吴雪莉在美国的子女,准备处理她的后事。
吴雪莉生命最后时刻,亲人、学生、同事们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儿女虽然远在美国,但去年还能小范围相聚。据了解,2021年,在河南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美籍华裔教授吴雪莉安葬于开封,她儿子评价说: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很了不起。,吴雪莉的儿子黄立成功回国探亲开封外教一对一,并与她一起庆祝了吴雪莉96岁生日。
4月6日深夜开封外教一对一,高继海收到黄莉发来的微信,在微信里,他提到了母亲的一生,他说:“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确实很了不起。”
“永远学习像吴老师一样工作和生活”
吴雪莉1925年出生于美国南部的阿肯色州。13岁时,她从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了解了中国,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5年,吴雪莉与中国留学生黄元博相爱并结婚。次年,她随丈夫来到中国。
(黄元博、吴学礼和他们的六个孩子。)
经历战争动乱,新中国成立后,吴雪莉跟随丈夫来到开封,并于1957年成为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名英语教师。
作为全国首批外教,吴雪莉真实、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持续付出也极大促进了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
吴雪礼在河南大学参与培养了数千名本科生和300多名硕士、博士生。她去世后,河南大学的师生们在悼念文章中回忆了与她有关的点点滴滴。吴雪礼的学生、河南大学教师关鹤峰对此感触颇深。
“我是吴教授最幸运的学生。”关和凤从本科开始就是吴学礼的老师,也是吴学礼的首位博士生,两人关系十分亲近。
关荷凤回忆说,1980年,她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听过吴雪莉的文化讲座,还亲眼目睹过她在跨年晚会上跳舞的情景。口语期间,吴雪莉在自编的教材里专门开辟了“爱情”部分,要求学生对健康、善良、聪明、长相等品质进行排序,在心里默默地引导学生。除了对学业的严格要求,吴雪莉的善良、热情、热爱生活也感染着她的学生。
4月6日下午,关和凤获准最后一次见到吴雪丽,这给了吴雪丽极大的心理安慰,她表示要一直学习吴老师那样去工作、去生活。
“我不走。我会永远留在这里。”
开封是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的所在地,吴雪礼一生奉献的地方。如今,按照她的遗愿,她将葬在这里。由于吴雪礼的子女都在美国,当记者问她是否会回美国时,她用地道的河南话回答道:“不会,我会一直留在这里。将来我的骨灰会撒进黄河。”
让很多河南大学师生印象深刻的是开封外教一对一,每逢国庆节,吴雪莉家门外都会飘扬一面中国国旗。1949年9月30日下午,新中国成立前夕,她为了买到这面国旗,排队几个小时。
事实上,吴雪莉在中国期间,出版了不少介绍、宣传中国的书籍。197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吴雪莉如愿加入了中国国籍。她的事迹也被更多人知晓,被《人民日报》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人”。
吴雪莉十分珍视自己的中国国籍,她曾多次纠正来访人员的“外教”,称自己已经是中国人了。
吴雪莉从21岁来到中国,已经在中国生活了75年,她对中国的感情,以及老师、学生对她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深厚。
吴学礼逝世后,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网站改成黑白,一篇文章表达了对吴学礼的怀念:
“塔是永恒的,我的思念也永远不会结束。
江水浩瀚,大爱无止境。”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j/1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