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一对一外教 [A15] 人文青岛
有时候,偶然发现一个人的踪迹,便会生出一种亲近感,总想了解关于他或她的一切。
在收藏的路上,邹德怀也在寻找。他寻找黄奈婷和马廷辉,通过一张张冰冻的老照片,让他们回到现实生活,找到回归的路。他们是谁?他们做过什么?他们为什么在这里?
当邹德怀把精心制作的视频发布出来后,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一张老照片或许是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和证据。
任教于清华大学,季羡林的老师
此次如是书店展览中德语一对一外教,邹德怀先生收藏的物品中,有一本护照和一位德国女教授的旧照片。“我购买了大约200份她在德国的资料。”邹德怀先生说。这些物品记录了她在国立山东大学当老师的经历。她的中文名字叫葛其婉,护照上的德文名字叫格雷瓦斯。寻找她的踪迹,成了我们的目标之一。
在专家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出生于青岛的德国教授马维礼撰写的传记。根据马维礼的记述,葛其婉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德国汉堡,其父是一名商船船长,后担任《汉堡先驱报》主编。
1920年,葛其婉获得汉堡“圣约翰修道院教学机构”的毕业证书。在她获得毕业证书的同年,她的父母相继去世。我们无法想象她的悲伤,只知道她放下一切继续学业。1921年2月,她参加中学教师考试,随后在汉堡大学学习一年,在慕尼黑大学学习4年,随后进入罗马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现代语言、哲学和教育学。1925年3月,她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她又读了四个学期的医科,并于1928年11月在汉堡再次参加中学教师考试,取得了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教师资格证书,这也为她后来在清华大学教授法语奠定了基础。1929年,在原中学校长温特教授的帮助下,葛其婉取得了外交部颁发的留俄留学居留证。但没过多久,葛其婉就跟随一位日本教授去了日本完成学业。此前,她曾在德国短暂学习过日语,因此从1929年到1930年秋,她一直在京都继续学习日语。为了谋生和赚取学费,她曾在日本女校做过兼职教师,并在一家德日文化杂志社担任职员。
1930年,葛其婉来到中国。出于对语言的热爱德语一对一外教 [A15] 人文青岛,她开始学习汉语,同时还担任清华大学的法语教授,并在其他大学兼职教授德语。葛其婉这段时间的经历被两个人的日记记录下来:考古学家夏鼐和国学大师季羡林。
当时,22岁的夏鼐已经以二年级插班生的身份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考入清华大学,并转入历史系。季羡林则在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当时,清华大学总有一些不同系的学生必须修的课程,比如法语。夏鼐和季羡林的法语老师最初都是华兰。两人都觉得这位法语女教授喜怒无常,甚至认为她是“迫害狂”,爱骂学生。
1932年秋,夏鼐将自己的法语课改给葛其婉上。1933年5月1日,夏鼐在日记中写道:“葛教授因病,自春假以来,一直没有上课。”他对葛其婉的法语教学评价是“马马虎虎”。他在当年10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学期,我上葛其婉两年制的法语课,她马马虎虎,教得不积极,我也懒得下功夫,今年又上三年制的法语课,觉得很难。”这种教学风格,大概和沃兰德完全不同,这种温和的风格,也算是“懒惰”了。季羡林对葛其婉的描写不多,只在外国教授一栏中提到:“葛其婉,女,教法语,大概是波兰人。”可见,季羡林先生连这位老师的籍贯都不知道。
他在青岛任教多年,后又在当地生活了十余年。
葛其婉在北京一直待到1934年,之后才来到青岛。她来青岛任教的原因不得而知。我们或许可以从邹德怀先生收藏的葛其婉教授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的护照中看出一些端倪。护照签发日期为1931年6月29日,上面有“清华大学教师前往山东、山西等省旅行时签发相应护照”的日期,说明她在此期间曾在山东旅行过,或许正是这次旅行促成了她来青岛任教。另一封信封是写给葛其婉的信,“李仲衡先生转交葛其婉先生”,上面盖有“国立山东大学”的印章,说明葛其婉与李仲衡是朋友。李仲衡(1905-1998),又名李达,湖南平江人。 他192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1934年获德国明星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后来又任同济大学教授、国立蓝田师范学院数学系主任。他留学德国、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经历可能与葛其万有重叠。根据校史记载,李仲衡,又名李达,1935年夏接替黄继瑜的班,担任数学系主任,当时他是数学系教授,任系主任一年后便辞去系主任一职。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葛其万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可能与李仲衡有关。
中国海洋大学史专家杨鸿勋先生正在筹建中国海洋大学史馆。他说,据他研究,国立山东大学各学院都有外教教师,特别是德国专家教授,“文科、工科都有,而且多为兼职教授,足以说明该校当时办学理念的国际化视野”。查阅《山东大学百年史》,外国文学系的名录里就能找到葛其万的名字。国立山东大学外国文学系首任系主任是梁实秋,1934年他离开后,由洪深继任,两年后,1936年,凌大阳继任。系里除了教授本系课程外德语一对一外教,“还要为全校开设公共英语和第二外语——法语、德语和日语,课程比较繁重,所以聘请了更多的教师”。 在12位教授中,葛其万的名字排在洪深之后、凌大阳之前。“因为梁实秋1934年就离开了国立山东大学,所以两人可能并无交集,或者交集短暂。”杨鸿勋先生说。根据校史排名,葛其万主要在洪深和凌大阳担任系主任期间任教。
在马伟礼教授的传记中,我们了解到德语一对一外教,葛其婉于1934年至1937年底在山东大学继续学习中文,同时担任德语教授和翻译中文书籍。杨鸿勋先生向半岛全媒体记者提供了一张1936年山东大学杂志社刊登的葛其婉的照片。图书馆前的教授合影也出自该杂志。在合影中,一位女外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杨鸿勋先生猜测她应该就是葛其婉,因为她旁边是外教罗玉君,而且长相和个人照片上很像。
据邹德怀先生收藏,葛其婉于1936年7月31日暑假期间到过上海,她应该去过上海很多次。1938年2月10日,她下榻上海国际饭店613房间,此行目的是缴纳中国科学学会5元会费,领了一张收据。这张收据目前静静地躺在如是书店的玻璃柜台里。
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后,1939年,葛其婉被青岛德国学校临时聘用。1941年,她到私立东文学院夜校学习日语。该校因亲日、卖国而被关闭,青岛沦陷后又重新开办。在青岛德国学校工作中断三年后,为了谋生,她于1942年9月至1946年6月再度回到学校工作。1947年8月,葛其婉被遣返回德国,但她不愿回去。船到苏伊士运河时,她准备跳入水中游向岸边德语一对一外教,但被发现后被阻止了。
被迫返回德国后,她先在格默斯海姆翻译学校担任讲师,后移居加拿大,在雷夫尔斯托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担任法语教师。只要有空,她就会周游世界。自学生时代起,她就游历了大多数欧洲国家,并在北美、南美、日本和中国进行过研究旅行,足迹遍布世界大部分地区。
1966 年在加拿大退休后,她继续在加勒比海的安提瓜工作了两年,然后搬到了中非的前法国殖民地。晚年她过着更富裕的生活,在温哥华和西班牙的太阳海岸拥有一套公寓,并在那里去世。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fudao/17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