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 | 文学、文化、文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课程链探索
原创 SISU上海外国语大学 收录主题 #SISU 求索 173 篇内容 #教师 1 篇内容 #课程思政 1 篇内容
“如果说整个课程链是一把大伞,那么它就是伞柄。”
“本课程提供了广泛的背景。
就像一个坐标系。”
“它们是连续的,我们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
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从素材挖掘到实战辩论,由浅入深、纵横结合、与时俱进,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批优秀教师正在用全新的课程链式教学模式勾勒出未来培养外语专业高端人才的研究型教学。
英语学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阶梯式思政教育探索”团队是其中的先行者,该课程链由英语学院院长王欣老师指导,副院长陈琪老师带头,唐可、杨维嘉、孙琳、林玲、李尚宏、李梅等优秀教师参与,团队荣获2020年度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
初始点
三大“文本”结构,循序渐进引导
所谓“课程链”,就是围绕某一项目、主题或核心素养,由三门或多门具有逻辑关联性、序列性和层级性的课程组成的链式组合。英语学院课程链的一大创新,体现在“文学-文化-文明”三文学框架体系,覆盖本科一至四年级。课程体系呈现出从理解到领悟、从领悟到运用、从学习到领悟、从领悟到实践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循序渐进,将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与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文学框架的第一步从文学开始,在英国文学评论家塞缪尔·约翰逊眼中上外英语学院,文学是一种智慧的光芒。对于已经具备语言基础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上外本科学习是一次人文之旅,让他们借语言的翅膀翱翔天空、深入探索。该课程链包括大一和大二两门基础课:王欣的《英语文学概论》和唐可的《比较文学》。
通过这两门课程,学生自进入英语专业以来就对文学有了全面的了解,具备了以更高的人文和文学视角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初步能力。课程链由此引领学生从文学学习进一步拓展到文化研究,并开设了三门研究型的相关精品课程上外英语学院,选取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英国和美国进行深入的阐述和探究。学生在大二系统学习必修课《英美概况》后,大三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计划选择选修课《美国社会与文化》和《英国社会与文化》,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相关领域知识。
“如果说整个课程链是一把大伞,那么《英美概况》就是伞柄,撑起了整个课程链。”孙林老师笑着说,“它既可以为本课程链之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为本课程链中文学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课程链的三部分框架:文学、文化、文明
文学与文化研究为学生探索文明版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让学生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世界,课程链相继推出《西方文明史》《社会文化专题研究与探讨》两门课程,使“区域国别研究”课程的思想政治链条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顾名思义,《西方文明史》是一门“连接中西”的课程。这门课程始于2007年,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较早的课程之一。课程主讲老师李尚宏老师认为,在三个“文献”框架的课程链条中,这门课程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就像一个坐标系,任何知识都能在这门课程中找到一个专属的坐标。“这就像我们带领学生进入一个知识的宝库。宝库有很多小门,我们把这扇门打开给学生,邀请他们预览,看看里面有什么宝藏。但我们会让学生自己选择进入,因为进去之后,将是更深入、更具体的研究。”
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李梅老师的《社会文化专题研究与探讨》为同学们打开了实践的大门。陈琪老师介绍:“我们通过分析方法、问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式,教会学生如何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思想理论,这是一种向学术领域进阶的训练。”通过以上课程,“区域国别研究”课程链由浅入深构建了三“文化”框架课程体系,一方面在横向知识层面夯实全面优质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在纵向思维维度构建逐渐开阔的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全方位升华专业教育,除了知识的灌输、研究方法的训练,更培养和提升学生道德情操的境界,体现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浓厚的人文关怀。
“无论是地域国情研究,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不是英语专业的附加内容。”负责人陈琪解释道,“它们有其内在的动力,是学科或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连续性,我们与时俱进。”
关键点
国际视野、中国视角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该课程链以“跨文化、联通中西、构建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总体呈现阶梯递进的关系,培养学生宏观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以中国视角发出自己的声音。
“跨文化”研究是外语学院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陈琪老师认为,“在英语文学领域,我们有英语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的文学要站在跨文化的立场上,从世界文学的高度、比较文学的视角去考察相应的文学现象,从文化对话或文明对话的角度去分析现象、欣赏作品。”作为中华民族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中国学者的视角,往往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该课程链中的两门基础课程《英语文学概论》和《比较文学》追求的正是与之对应的“文学共同体”。在陈琪老师看来,“我们之所以能在别的语言、文化的作品中体会到真诚与感动,是因为‘文学间’的存在SISU | 文学、文化、文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课程链探索,体现了人类生活的共通性与共情能力”。因此,课程链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文学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结合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寻找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和方法。
在唐可老师的《比较文学》课上,她会在各类话题的讨论中引入多种跨文化的视角和方法,帮助学生从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角度进行文学与文化对话,为学生提供更大范围的全球视野。同时,唐可老师强调:“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英语,了解自己的文化非常重要,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了解对方,才能真正与其他国家进行有效、深入的沟通,避免误解。”
唐可老师授课
在“跨文化”的基础上,“连接中西”将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文明,让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更加具体化、理论化、专业化。李尚宏老师提到,“其实我们特别是读文科的,强调一个连接,就是连接中西、连接古今、连接不同语言。”
“西方文明史给学生提供了对西方最大的探索,而我们的教学必须从中国视角去拓展。”李尚宏老师着重呈现历史背后的某种必然规律,“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脉络讲清楚,另外还要和中国历史,特别是思想史联系起来,就像照镜子一样,相互学习对方的文明。”这门课程的原件是美国大学课程,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成熟的课程体系,这门课程链借鉴它,逐步转变其原来以美国和西方为中心的视角,消除其偏见和局限上外英语学院,重新从中国视角开始探索和思考。
强调
问题导向,自主探索
该课程链的一大亮点是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课题,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在林玲老师的《美国社会与文化》一课中,除了以讲课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梳理美国的地域风情、人文地理、政治制度等知识点外,全英文学生对美国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论也成为课堂的一大特色。
“我们采用的是美国校园流行的辩论赛制——美国公共论坛辩论赛,有五个主题,比如枪支管制、教育公平、平权等。”林玲老师详细解释道,“我们把学生分成10组,每个主题都有两方。”按照论坛辩论赛制,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抛硬币的方式临时决定站在正方还是反方,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双方的论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个挑战将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研究能力。
林玲老师授课
超过30分钟的辩论结束后,观众将有10分钟的时间提问或发表评论上外英语学院,随后林玲将进行总结性评论。最后,所有观众将投票选出他们认为更有说服力的一方。“我们的关注点是社会和文化现象,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博弈力量。我想通过这个让学生形成一个研究型教学的学习和探索共同体。”林玲补充道。这种教学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课程链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自主学习的理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也是陈琪老师在《英国社会与文化》课程中不断追求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相关的研究workshop,分成不同的阅读小组,针对性地分析一篇论文。”这是陈琪老师的特色教学方式之一。“这篇论文一般选取国外最好的核心期刊的最新研究热点,比如媒体报道和民众对某个政党人物或政党的支持度有没有关系?我们要试着去思考这个研究者是如何组织他的研究的,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在定量研究中,用了什么对应的公式,设计了哪些参数,参数的设计是否合理?”在这样的小组workshop中,引导学生试着去发现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
陈琪老师课后与学生交流
结尾
教与学,追求卓越
作为一项新的尝试,英语学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阶梯式思政教育探索》课程链荣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这无疑是对已有成绩的褒奖,在几位受访老师眼中,也是对未来尝试的鼓励。
“这不是终点,而是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进一步思考课程链意义的起点。”陈琪老师平静地说,“进一步思考在整个教学改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把立体化教育的理念和‘三个推进’等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实现自我提升。”
从文学到文化到文明,这些优秀课程融入课程链,为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精彩纷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不再枯燥,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鼓励大家学以致用,学会多角度、深入地看待问题。
学生们正在认真听课
2020级学生闫瑞熙在学习了课程链中的文学与文化课程后收获颇多。“对英美文化与我国思想文化进行理性的比较,让我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当今世界的中西碰撞。”同样是大二学生的魏学春在学习了几门课程后,也感受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跨文化视角去看待同一个历史问题。”在学生眼中,这样的课程链极具当代意义和人文关怀。
“我对西方历史的发展框架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打破了我以往对西方文明的刻板印象,不再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而是能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历史。”2018级学生付博睿这样描述自己从《西方文明史》学到的收获。
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严谨负责,每一堂课都认真授课,讲课答疑,充分展现了学者的精神。课程中学生的反馈也十分积极,这也成为未来教师继续探索的巨大动力。
教学团队中几位受访老师
他还对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希望和建议
不要根据老师的评分来选择课程,而要根据自己发展的整体规划来选择具体的课程。你应该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你选择的各种课程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最终,当你完成了一系列的课程后,你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学术观。——陈琪
学习的快乐和兴趣来自于交流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上好每一节课,除了积累自己的经验外,还要抓住课内课外每一个互动交流的机会。——林玲
多读中西方经典文化、文学、历史文献,思考社会问题和国际时事。——孙林
策划|上外通讯社•上外媒体中心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阿卡索英语培训 - 英语一对一线上外教培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fudao/16956.html